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倮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倮化之中醫釋義
倮化一詞,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載有「太陰所至為倮化」之論述。此概念屬中醫運氣學說範疇,專指太陰濕土之氣主令時,自然界中「倮蟲」類生物(即無毛羽鱗甲覆蓋之裸露生物,如人類及部分蟲類)所呈現的生化繁育現象。其理論根源於五行學說中「土主化」的特性,與六氣之「濕」相應,體現天地氣交對萬物生化的影響。
理論內涵
- 氣化關係
太陰濕土當令時(如丑未之年或長夏之季),天地濕氣盛行,土性敦厚,萬物得濕土之氣而化育。倮蟲屬土,其形質與生理活動皆與土氣相應,故《內經》以「倮化」描述此類生物在濕土環境下的特殊生化狀態。王冰注云:「土主化物,倮體無毛羽,象土之柔潤」,揭示倮蟲與土行在形質與功能上的類比關係。 - 運氣學說定位
於五運六氣體系中,倮化為太陰司天之氣所主的物候表現之一。與「鱗化」(厥陰風木)、「羽化」(少陰君火)等並列,反映六氣對不同生物類群的差異化作用。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太陰濕土,其蟲倮,以土氣專主化育,倮體者得之尤甚」,強調濕土之氣對倮蟲的生化具有促進作用。 - 臟象聯繫
人體脾臟屬太陰,主運化水穀,與自然界倮化之理相通。《黃帝內經太素》提出「脾為倮蟲之長」,指出人體脾胃功能旺盛時,能類比於倮蟲在濕土環境中的生化之態。此說後世衍生為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的理論基礎,說明倮化概念不僅限於物候觀察,亦為臟象學說提供自然哲學依據。
古籍延伸論述
- 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補充:「靜順之紀……其蟲倮」,說明除太陰濕土外,其他氣運條件下倮蟲亦可能呈現不同生化特徵。
- 清代《醫宗金鑒·運氣要訣》以「倮化穰穰土主形」概括,強調濕土之氣旺盛時,倮蟲繁衍茂盛的現象。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將生物現象納入氣化規律中解讀,為傳統生態醫學觀之重要範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