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瘰癧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瘰癧漏

瘰癧漏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瘰癧之變證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四。其病因多由風邪毒氣外襲,客於肌膚腠理,與內在痰濕互結,阻滯經絡氣血而成。初起結核如梅李、棗核大小,可發於頸項、腋下、腹股溝等處,結塊相互串聯,質硬推之可動,伴隨寒熱往來、口苦咽乾等全身症狀。

病機與演變
本病病位在肝膽三焦,因情志鬱結、肝氣失疏,或肺腎陰虛,虛火煉液成痰,痰凝氣滯,久則化熱腐肉為膿。若失治誤治,膿腫潰破後膿水淋漓,形成竇道,即為「漏」。漏口周圍皮色紫暗,膿液稀薄夾雜敗絮狀物,纏綿難癒,符合現代醫學「淋巴結核併發瘺管」之特徵。

治療原則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初期(結塊未潰):宜疏肝解鬱、化痰散結,方用逍遙散二陳湯加減,或斑貓散(含斑蝥等攻毒散結之品,需謹慎配伍)。
    • 化膿期:清熱托毒,選用透膿散內托生肌散,佐以養陰清熱藥如玄參、貝母。
    • 成漏期:補益氣血、托裡生肌,方如十全大補湯,配合活血化瘀之品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藥線引流:以五五丹(含昇丹)藥線插入漏管,祛腐生肌。
    • 手術祛腐:古稱「針砭決斷」,切除壞死組織後外敷生肌玉紅膏。
    • 灸法:於結核未潰時,以艾炷直接灸或隔蒜灸,溫通散結。

古籍考據
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闡述:「瘰癧漏如破蓮房,膿水不絕,乃虛火燔灼,須滋腎水。」強調後期陰虛火旺之病機,需補腎填精。此病與「鼠瘻」「九子瘍」等名相類,皆屬痰核流注範疇,治法可互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