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絡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絡刺
絡刺為中醫針刺技法之一,屬「九刺」範疇,首載於《靈樞·官針》:「絡刺者,刺小絡之血脈也。」其法以淺刺皮下血絡為主,旨在疏通氣血、瀉熱祛邪。此術因直接作用於絡脈,故得名「絡刺」,臨床多用於實證、熱證之調治。
理論基礎
絡刺之原理,根植於中醫經絡學說。絡脈為經脈之分支,細小遍布體表,《靈樞·脈度》謂:「經脈為裏,支而橫者為絡。」當外邪壅滯或氣血瘀阻時,絡脈常先受病,表現為血絡充盈、色澤異常(如青紫怒張)。此時以鋒針(如三稜針)或皮膚針點刺血絡,可迫邪外出,達「菀陳則除之」之效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瀉其有餘」的治療原則。
操作特點
- 工具選用:
- 三稜針:多用於點刺放血,針對明顯瘀阻之血絡,刺後令少量出血,以血色轉鮮紅為度。
- 皮膚針(梅花針):以輕叩淺刺為法,適用於範圍較廣的絡脈鬱滯,如皮膚麻木或熱毒蘊結之證。
-
刺法要領:
遵循「淺而疾發」原則,刺入深度僅及皮下,不可深傷經脈。《針灸大成》強調:「絡刺貴速,如風掃葉。」操作時需辨絡脈之虛實,實者刺之出血,虛者則避其鋒。
臨床應用
絡刺主治實熱、瘀血之證,常見於以下病症:
- 外感熱病:如風熱襲表所致咽喉腫痛,刺少商、商陽等井穴放血以瀉熱。
- 局部瘀阻:如跌撲損傷後局部青腫,刺血絡以散瘀消腫。
- 皮膚疾患:丹毒、癤瘡等,以皮膚針叩刺患周,引毒外泄。
與其他刺法之異同
絡刺與「經刺」「豹文刺」同屬《內經》古法,然各有側重:
- 經刺:直刺深層經脈,調治經氣失調。
- 豹文刺:多針散刺,針對較大範圍血瘀。
絡刺則專注淺表血絡,以「見絡調絡」為特色,體現中醫「微通」之妙。
此術歷代沿用,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載其治「血熱目赤」,近世亦擴展用於急症暈厥之急救,彰顯其「通絡啟閉」的獨特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