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絡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絡脈詳述

定義與源流
絡脈為中醫經絡系統之重要組成,指從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橫向分出、遍布全身的細小分支網絡。「絡」字本義為「網絡」,《靈樞·脈度》明言:「經脈為里,支而橫者為絡」,揭示經脈主幹深藏體內,絡脈則淺出體表,縱橫交錯如網,形成氣血輸布之微細通路。

結構分層

  1. 十五別絡:絡脈之主體,含十二正經各分出一絡,加上任脈、督脈之絡及脾之大絡,合稱「十五絡脈」。具溝通表裡經脈、調控氣血之效,如手太陰別絡列缺,聯繫肺與大腸經。
  2. 孫絡:從別絡再分出之細小分支,《黃帝內經》稱其「浮而常見」,相當於現代微循環概念,為氣血滲灌組織之終端。
  3. 浮絡:浮現於皮表的絡脈,《素問·皮部論》言其「視之可見」,臨床通過觀察其色澤、形態判斷病位深淺。
  4. 血絡:指充盈血液的絡脈,常見於刺絡療法,如《靈樞·血絡論》所述「刺血絡」以瀉邪熱。

生理功能

  • 氣血輸布:絡脈細密如網,將經脈氣血滲透至臟腑肢節,濡養周身。
  • 經脈聯絡:橫向聯繫相表裡之經脈(如肺經絡脈聯絡大腸經),維繫陰陽平衡。
  • 病邪傳變:外邪由表入裡多循絡脈內傳,《傷寒論》中「太陽病傳少陽」即與絡脈通道相關。

病理表現
絡脈病變多見氣滯、血瘀、痰阻,臨床表現如:

  • 形色異常:浮絡色青主寒痛,色赤為熱證;怒張如蚯蚓為氣滯血瘀。
  • 功能失調:孫絡瘀阻可致局部麻木、萎縮,如中風後遺症之肌力減退。

治療應用
中醫重視「通絡」治法,具體運用包括:

  • 針刺絡脈:取十五絡穴調節表裡經氣,如豐隆穴化痰通絡。
  • 刺血療法:點刺血絡瀉瘀熱,如委中放血治腰痛。
  • 藥物歸經:蟲類藥(地龍、全蠍)善入絡搜邪,治久病入絡之痹證。

理論延伸
清代葉天士提出「久病入絡」學說,發展絡病理論,強調慢性病需從絡脈論治,如痹證、癥瘕等,豐富了中醫對微觀病機的認識。

(全文依中醫典籍與理論系統化闡述,未涉現代醫學建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