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絡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絡郄
絡郄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醫學入門》,與絡卻為同一穴位之異稱,屬足太陽膀胱經。此穴位於頭部,具通絡開竅、清利頭目之效,臨床多用於治療頭面五官及神志疾患。
定位與解剖
絡郄(絡卻)位於頭部,當通天穴後1.5寸,或髮際上5.5寸,旁開督脈1.5寸處。其解剖層次依次為頭皮、皮下組織、帽狀腱膜,分佈有枕大神經及枕動、靜脈分支,深層為顱骨及腦組織。
功能與主治
- 通絡醒腦:主治頭痛、眩暈、耳鳴等頭部氣血瘀滯之證。
- 清利頭目:改善目視不明、鼻塞等五官疾患,與膀胱經「上額交巔」「絡腦」之循行相關。
- 安神定志:古代文獻載其可療「狂證」「癲疾」,與經脈聯繫心神相關。
刺灸方法
- 針刺:平刺0.3~0.5寸,局部脹感為宜,深刺需避開顱骨。
- 灸法:較少用,可配合艾條溫和灸。
配伍應用
- 配百會、風池,增強通絡止痛之效,治頭風痛。
- 配睛明、太陽,助清利目系,療目疾。
文獻考據
《醫學入門》以「絡郄」稱之,後世多沿用「絡卻」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主「頭痛、目眩」,而《針灸大成》補充其治「癲疾僵仆」,反映其調神作用。
此穴名「絡卻」寓「絡脈之退卻」之意,與其調節頭部陽經氣血、引熱下行的功能相合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