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惡露不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惡露不下
定義
產後惡露不下,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指產婦分娩後,惡露(產後子宮內殘留之瘀血及濁液)停滯胞宮,未能順利排出,或排出量極少。此症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八十,屬產後常見病變之一,多與氣血運行失調、寒邪凝滯或體質虛弱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寒凝血瘀:
產後元氣虧虛,腠理不密,寒邪易乘虛侵襲肌表,或內傷生冷,寒性收引凝滯,致使胞脈瘀阻,惡露排泄不暢。 - 氣血虛弱:
產婦素體氣血不足,分娩時耗氣傷血,氣虛無力推動血行,血虛則胞宮失養,導致「無血可下」。
臨床表現
- 寒凝血瘀型:
惡露不下或量少,色紫暗夾血塊,小腹脹滿刺痛,拒按,得熱稍緩,面色青白,舌質暗紫,脈沉緊或弦澀。 - 氣血虛弱型:
惡露量少色淡,小腹隱痛綿綿,時作時止,按之痛減,伴面色蒼白、頭暈心悸,舌淡苔薄,脈細弱無力。
治法與方藥
-
寒凝血瘀證:
- 治法:溫經散寒、活血化瘀。
- 主方:生化湯(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炙甘草)加減。
- 寒甚者加肉桂、吳茱萸以增強溫通之力;
- 瘀重腹痛劇者,酌加蒲黃、五靈脂化瘀止痛。
-
氣血虛弱證:
- 治法:益氣養血、溫補胞宮。
- 主方:八珍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炮薑、肉桂。
- 若兼氣虛下陷,惡露淋漓不止,可加黃耆、升麻以升舉陽氣;
- 血虛甚者,加阿膠、龍眼肉滋養營血。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提及:「產後惡露不下,有因風冷相干,瘀血凝結者;有因氣弱不能運血者。」強調需辨明虛實,虛者補之,實者通之。此外,《傅青主女科》亦重視產後多虛多瘀的特點,主張化瘀不傷正,補虛不留瘀。
補充說明
中醫認為,惡露排出為產後生理之常,若停滯不下,易致「瘀血內停」,繼發腹痛、發熱,甚至癥瘕積聚。治療上除內服藥外,亦可配合針灸(如取穴關元、三陰交、血海)或溫灸療法,以助氣血通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