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絡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絡穴
絡穴為經穴分類之一,指十五絡脈自本經別出之處的特定穴位。中醫理論中,絡脈為經脈的分支,具有聯絡表裡經脈、調節氣血運行之功能,而絡穴即為絡脈與經脈交會之關鍵節點,其臨床應用主要體現於以下兩方面:
一、十二經絡穴:溝通表裡,調和陰陽
十二正經各有一絡穴,共計十二穴(如肺經之列缺、大腸經之偏歷)。此類絡穴具雙向調節作用:
- 表裡經互通:絡穴為表裡經氣交接之樞紐。例如,足太陰脾經之公孫通衝脈,既可治脾虛腹脹(裡證),亦能調和胃經氣血以緩解頭面浮腫(表證)。
- 同治表裡病:外邪由表入裡或裡病外顯時,刺絡穴可雙向調治。如手少陰心經之通里,既能治心悸(裡證),亦能改善小腸經循行之舌強不語(表證)。
二、奇經與脾之大絡:統御軀幹氣血
除十二經外,任脈之鳩尾、督脈之長強及脾之大絡大包,合稱「十五絡穴」。其作用異於十二經絡穴:
- 任督絡穴:
- 鳩尾(任脈):調任脈氣機,主治胸腹氣逆、癲癇。
- 長強(督脈):通調督陽,擅治腰脊強痛、泄瀉。
- 脾之大絡大包:統攝全身絡脈氣血,尤擅調理脅肋脹滿、周身疼痛,反映「脾主四肢」之理論。
絡穴的臨床特性
- 診斷價值:絡穴多為氣血瘀滯之反應點,按壓異常(如壓痛、結節)可輔助診斷相應經脈病變。
- 刺灸要點:針刺絡穴常配合「繆刺法」,即左病取右、右病取左,以調和陰陽失衡。
絡穴之運用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整體觀,其調氣活血、溝通內外之效,歷代醫家如《針灸甲乙經》皆詳述其要,至今仍為針灸治療之核心配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