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絡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絡血

絡血,指運行於絡脈之中的血液,為中醫氣血理論中的重要概念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提及:「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,絡血之中,血泣不得注入大經。」此段經文揭示,外邪(如寒氣)侵襲絡脈時,可導致絡血凝滯,影響其正常輸注於大經(主幹經脈)的功能,進而引發病變。

絡血與絡脈的關係

絡脈為經脈的分支,細小綿密,遍佈全身,主司氣血滲灌與輸布。絡血在絡脈中運行,具有以下特點:

  1. 淺表性:絡脈多分佈於體表與臟腑淺層,故絡血易受外邪侵擾。
  2. 緩慢滲注:相較於大經中氣血的快速運行,絡血流速較緩,以實現對組織的濡養。
  3. 易滯易瘀:因絡脈細窄,一旦氣機不暢或寒熱失調,絡血易凝滯成瘀,形成「絡瘀」病機。

絡血失調的病機與表現

  1. 寒客絡血
    寒性收引,易使絡血凝泣,如《素問》所述「血泣不得注入大經」,臨床可見局部冷痛、青紫、脈絡迂曲等。
  2. 熱灼絡血
    熱邪迫血妄行,可致絡血外溢,表現為皮下出血、斑疹、衄血等。
  3. 氣滯絡瘀
    氣滯或氣虛無力推動絡血,形成瘀阻,常見於慢性疼痛、癥瘕積聚等病症。

絡血的調治原則

中醫針對絡血病變,重視「通絡」與「和血」:

  • 溫通絡血:以辛溫藥物(如桂枝、當歸)散寒化瘀,適用於寒客絡脈。
  • 涼血通絡:選用丹皮、赤芍等清熱涼血,治療熱邪擾絡。
  • 化瘀通絡:如川芎、紅花等活血藥,化解絡中瘀血,恢復氣血運行。

絡血理論廣泛應用於痛證、痹證、內傷雜病等領域,為中醫辨治微觀病變的關鍵基礎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