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駱如龍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駱如龍(清代醫家)
駱如龍,字潛庵,歷陽(今安徽和縣)人,為清代著名兒科醫家,尤擅推拿療法。其醫學成就集中體現於所著《幼科推拿秘書》五卷,成書於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,後世刊行時曾改名為《幼科推拿全書》,並刪減為四卷。此書系統整理小兒推拿技法,對後世中醫兒科推拿發展影響深遠。
學術特色與貢獻
- 推拿理論體系化
駱氏將推拿手法與經絡學說結合,強調「手法輕重緩急」對療效的關鍵作用。書中詳述「推、拿、按、摩、掐、揉、運、搓」等基礎手法,並依據小兒生理特點(如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),提出「輕柔為本,透力為用」的操作原則,避免損傷稚陰稚陽之體。 - 經穴應用精要
書中載錄小兒特定穴位如「五指節」「三關」「六腑」等,闡明其與五臟的對應關係。例如:「推三關」性溫熱,可補氣行陽,主治虛寒證;「退六腑」性涼瀉,多用於實熱證,體現中醫「寒熱補瀉」的辨證思路。 - 辨證與手法結合
駱氏主張「因證施術」,將小兒常見病如驚風、疳積、吐瀉等,依病機分型配以相應手法。如驚風分「急驚」與「慢驚」,急驚多實熱,宜清瀉手法;慢驚多虛寒,需溫補手法,展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原則。
著作流傳與影響
《幼科推拿秘書》原五卷本包含手法圖解、穴位考證及臨證醫案,後世刪訂本雖精簡內容,仍保留核心理論。此書與明代《小兒按摩經》並列為中醫小兒推拿經典,奠定清代以降「推拿派」兒科的臨床基礎。
駱如龍之學術承襲《內經》「治未病」思想,提倡以推拿調理小兒體質,防病於先,反映中醫「上工治未病」的預防醫學觀。其手法細膩、辨證嚴謹,至今仍為中醫兒科推拿教育之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