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落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落草

落草為中醫婦產科術語,首見於唐代王燾《外台秘要》卷三十三,指嬰兒娩出之過程。此詞蘊含古代醫家對生產現象之觀察,以「草」喻產褥,反映傳統接生習俗中鋪墊草蓆或布帛以承接胎兒的場景,亦隱喻生命脫離母體、落地新生之自然狀態。

從中醫理論而言,落草與「分娩」同義,屬「產後病」範疇之前提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分娩為「產難」,強調氣血調和為順利落草之關鍵。產時胞宮氣血驟變,衝任二脈開泄,若母體正氣充足,則胎兒隨氣血下行而娩出;若氣滯血瘀或氣血虧虛,則易致「交骨不開」或「產力不足」,延滯落草。

歷代醫籍對落草後調護多有論述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產後「血暈」與「惡露不下」等症,均與落草時氣血耗傷相關。然「落草」一詞本身專指胎兒娩出之瞬間,後世醫家漸以「分娩」「臨盆」等詞代之,此古語遂少見於臨床,唯存於典籍考據之中。

此術語亦體現中醫對生命起源之認知,如《黃帝內經》云「人以天地之氣生」,落草即嬰兒脫離母體、獨受天地陰陽之始,與「胎毒」「斷臍」等概念共同構成中醫兒科生命觀之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