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落弓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落弓痧

落弓痧為痧證之一,屬「暗痧」範疇,其發病隱蔽,症狀複雜,臨床辨識難度較高。清代醫家郭志邃於《痧脹玉衡·落弓痧》中記載:「倏忽昏迷不醒,或痰喘不已,眼目上吊,形如小兒落弓之證。」此病發作急驟,患者多現神識昏蒙、氣逆痰壅,或見目睛上視,狀似小兒驚風「落弓」之態,故而得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落弓痧多因暑濕穢濁之邪內侵,或飲食不節、氣機逆亂,導致痧毒蘊結於經絡臟腑。其病位深伏,邪氣閉阻氣血,上擾神明,故見昏迷;痰熱壅肺則喘促;肝風內動則目睛上吊。此證雖外顯為痰、風之象,實則根源在於痧毒內攻,屬本虛標實之候。

診斷要點

  1. 脈象特徵:脈多微細而數,或見動止不勻(脈律不整),反映氣血逆亂、正邪交爭之象。
  2. 舌診與體徵:須細察唇舌潤燥,若舌質紅絳、苔黃膩,多屬熱痧;若唇淡舌潤,則需辨是否兼寒濕。
  3. 症狀辨異:需與中風、癲癇等病鑑別,重點在於發病驟急、無先兆,且伴隨痧證特有之胸悶、肢體酸脹等。

治療方法

  1. 急則治標——放痧療法
    先以針刺(如十宣、委中、尺澤等穴)或刮痧法,引痧毒外透。放痧可疏通經絡、泄毒開竅,為急救關鍵。
  2. 內服方藥
    • 清痰降氣:選用《痧脹玉衡》所載「千緡湯」(半夏、皂角、甘草等)加減,化痰開閉。
    • 涼膈泄熱:若熱象明顯,配合「大黃丸」或涼膈散(大黃、芒硝、梔子等)通腑瀉火,使痧毒從下而解。
    • 調氣活血:可佐以藿香、鬱金、丹參等藥,行氣活血以助痧毒消散。

與他證關聯

落弓痧屬「痧脹」範疇,與「絞腸痧」、「悶痧」等皆因痧毒為患,然病機偏重不同。其特點在於風痰上擾之象顯著,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既解痧毒,又須平肝熄風、化痰開竅。

(按:痧證變化多端,臨床須四診合參,不可執一而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