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落頸喉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落頸喉風

落頸喉風為中醫喉科病名,屬「喉風」範疇,特徵為頸項腫痛或潰爛,而喉內反無明顯病變。此症又名「掩頸風」,見載於《喉科心法》,書中描述:「不分左右,其腫痛腐爛,皆在頸內,喉中並不現形,最為惡候。」因其病位隱蔽、毒勢內陷,歷代醫家多視為重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正虛邪陷:患者正氣不足,外感風熱邪毒或內蘊火毒,邪盛而正氣無力托毒外透,致毒邪蒙蔽經絡,鬱結於頸項肌肉腠理之間,未能上攻咽喉顯現。
  2. 誤治傳變:其他喉症(如喉癰、喉痹)治療失當,過用辛溫發散或清解不及,使毒氣散漫下陷,聚於頸部而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頸側或頸前腫脹堅硬,皮色或紅或暗,疼痛劇烈,甚則化膿破潰,流黃稠膿液;然喉關內望診多無異常。
  • 全身兼證:可伴高熱、煩渴、口苦、便秘、舌紅苔黃膩,脈洪數或弦滑,屬熱毒熾盛;若病程遷延,可見低熱、神疲、脈細弱,此為氣陰兩傷之象。

治療原則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熱毒壅盛期:治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,方用紫地湯(紫花地丁、生地黃、連翹、黃芩等)加減;若兼痰瘀互結,可佐以浙貝母、皂角刺、丹參。
    • 膿成未潰:於清熱方中重用托毒透膿之品,如黃芪、穿山甲(現多以代用品替代)、當歸。
    • 正虛毒戀:益氣養陰為主,輔以解毒,選方托裡消毒散加減(人參、黃芪、金銀花等)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膿成則決:以鋒針刺破排膿,務使毒邪得泄,後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外敷如意金黃散。
    • 未潰腫硬:可局部貼敷沖和膏或蒲公英搗爛外敷,以消腫止痛。

鑒別要點

需與「鎖喉風」「頸癰」相區別:

  • 鎖喉風:喉關內腫閉急劇,呼吸困難為主,頸部腫脹為次。
  • 頸癰:多發於頜下、耳後,病位較淺,與喉症無直接關聯。

此症預後與毒邪深淺、正氣強弱相關,早期清解得當可免內陷之危。歷代醫案強調「見頸腫而喉無形,當察其毒從何來」,故臨證需詳辨病因,不可徒治其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