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落臍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落臍瘡
落臍瘡,又稱臍漏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明代申斗垣所著《外科啓玄》卷八。此症專指新生兒臍帶脫落後,因外邪侵襲或護理不當,導致臍部感染而成瘡之病證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落臍瘡之成因多與濕熱毒邪或風邪外襲有關。新生兒臍帶脫落後,臍部肌膚嬌嫩,若受穢毒侵染,或局部濕熱蘊結,則氣血壅滯,化熱成毒,發為瘡瘍。此外,若母體孕期濕熱內蘊,胎毒未清,亦可能使嬰兒先天稟賦不足,易受外邪所傷。
臨床表現
患兒臍部可見紅腫熱痛,甚則潰爛流膿,或滲出黃水,久不結痂。若病情遷延,可形成臍漏,即臍部瘡口難斂,時有膿液外溢。部分患兒或伴輕微發熱、煩躁不安等全身症狀。
辨證分型
- 濕熱蘊結型:臍部紅腫明顯,滲出黃稠膿液,周圍皮膚灼熱,舌紅苔黃膩。
- 風熱外襲型:臍部突發紅腫,或伴輕度發熱,舌偏紅,苔薄黃。
- 氣血虛弱型:多見於久病患兒,臍瘡潰爛難愈,膿液清稀,面色萎黃,舌淡苔白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化濕斂瘡為主,兼顧患兒體質調理。
-
內治:
- 濕熱蘊結者,可用五味消毒飲加減,以清熱解毒。
- 風熱外襲者,宜銀翹散合黃連解毒湯疏風清熱。
- 氣血虛弱者,當以托裡消毒散益氣養血,扶正祛邪。
-
外治:
- 初起紅腫未潰,可以金黃散或玉露散外敷,清熱消腫。
- 若已潰爛流膿,則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。
- 民間亦有以黃連水或金銀花露清洗患處之法,取其清熱解毒之效。
古籍記載
《外科啓玄》指出此症多因「臍帶脫落後,風濕熱毒侵襲」所致,強調外治當以清熱收斂為主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幼科心法》進一步闡述:「臍瘡不斂,膿水浸淫,多屬脾胃濕熱,或稟賦不足」,主張內外合治,兼調脾胃。
落臍瘡雖為嬰兒常見外瘍,然其病機與成人瘡瘍有別,治療時需顧及小兒臟腑嬌嫩之特點,用藥宜輕靈平和,以免過伐正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