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落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落胎
「落胎」一詞見於中醫古籍,如《鄭氏女科家傳秘方》所載,即「打胎」之意,指以藥物或針灸等方法中止妊娠。此概念源於傳統中醫對婦科疾病的治療範疇,歷代醫家針對不同體質與病因,發展出相應的方藥與療法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妊娠的維繫依賴衝任二脈的調和,以及氣血充盈。若因氣滯、血瘀、寒凝或熱毒等因素導致胎元不固,或母體因疾病需中止妊娠,則可透過藥物「落胎」。此類方藥多具活血化瘀、破血逐瘀之效,以動搖胎元,促使胞宮排出胚胎。
古籍記載與方藥
- 《鄭氏女科家傳秘方》
記載「落胎」方劑,多含牛膝、紅花、桃仁等活血藥,或配伍麝香、三棱、莪朮等破血之品,以通利衝任、消散胎結。 -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
提及「下胎」之法,強調需辨明體質虛實。氣血虛弱者佐以補益,避免過度攻伐傷正;實熱或瘀阻者則重用活血清熱之藥。 - 《本草綱目》
列舉數種具落胎功效的藥物,如附子、天南星、瞿麥等,但亦警示其毒性,須謹慎配伍。
針灸與外治法
除內服藥物外,古代醫家亦會運用針灸或外敷法輔助落胎。例如針刺合谷、三陰交等穴以行氣活血,或於小腹敷貼活血藥膏,促進胞宮收縮。
辨證與應用
中醫強調「落胎」需根據病因病機辨證施治:
- 血瘀型:見經血紫暗、腹痛拒按,方用桂枝茯苓丸加減。
- 熱毒型:伴發熱、帶下黃稠,選用黃連解毒湯合活血藥。
- 氣虛血弱型:需攻補兼施,如補中益氣湯佐少量活血之品。
此類療法涉及婦科危急之證,故歷代醫案皆詳載適應證與禁忌,以確保用藥精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