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六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六紀
六紀為中醫運氣學說之重要術語,出自《素問·本病論》,指六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在天地間的升降循環規律。六氣運行遵循「升天三年必降,下降三年必升」的法則,此週而復始的動態過程稱為「六紀」,體現了自然界氣機的周期性調節機制。
六紀的運作原理
- 升降週期
六氣在天地間的運行分為「升」與「降」兩階段:- 升天階段:六氣由地升天,歷時三年,主司天之氣。
- 下降階段:升天期滿後,六氣由天降地,同樣歷時三年,主在泉之氣。
此升降往復構成一個完整的六年紀律,故稱「六紀」。
-
左右間氣
六氣下降至地後,並非直接消失,而是轉為「左間氣」或「右間氣」,繼續參與氣候的遞嬗。如《素問》所言:「降而入地,始為左間也。」間氣的作用在於調節主氣(司天、在泉)的過與不及,維持氣候平衡。 -
與五運的關聯
六紀的升降規律需結合「五運」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共同分析。五運主歲,六氣主時,二者相互作用,形成「運氣相合」的動態模型。例如:- 若某年歲運屬木,而司天之氣為風(厥陰風木),則木氣過盛,易生風病;此時六紀的升降可緩解其偏勝。
六紀的臨床意義
六紀理論不僅解釋自然氣候的周期性變化,亦對應人體氣血的盛衰規律。中醫認為,人體陰陽之氣的升降出入與六紀同步,若外界六氣升降失常(如應降不降、應升不升),則可能導致「虛邪賊風」內侵,引發疾病。例如:
- 升之不降:司天之氣久留不降,易致上焦熱證,如頭痛、目赤。
- 降之不升:在泉之氣鬱而不升,易誘發下焦寒濕,如腹痛、泄瀉。
六紀與標本中氣
六紀的升降機制與「標本中氣」理論密切相關。六氣各有標(現象)、本(本質)、中見之氣(調節中介),其升降實質為標本之間的轉化。如少陽相火以火為本、少陽為標,中見厥陰風木,其升降過程即受此結構影響。
綜言之,六紀是中醫運氣學說中揭示六氣動態平衡的核心概念,透過理解其升降規律,可進一步掌握疾病與氣候的關聯性,為傳統「天人相應」思想提供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