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六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六甲
「六甲」一詞於中醫典籍中,除泛指天干地支中的「甲子、甲戌、甲申、甲午、甲辰、甲寅」六組干支外,更與婦女妊娠密切相關。古代醫家將胎兒發育過程與天地陰陽之氣相應,故以「六甲」代稱懷孕週期。《隋書·經籍志》所載《六甲貫胎書》,即為早期探討胎孕與時令氣化關係之專著,反映中醫學對生命形成與自然規律連結之重視。
中醫理論中的「六甲」涵義
- 胎孕時序說
部分醫家認為「六甲」隱含十月懷胎之節律,每「甲」對應特定發育階段:- 初甲(1-2月):衝任二脈始通,胎元初結,以肝氣疏泄為要
- 二甲(3-4月):十二經脈漸養胎胞,心主血脈之功顯現
- 三甲至六甲(5-10月):五臟精氣輪注養胎,尤重脾腎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陽施陰化,精氣相搏」之論
-
神煞體系影響
道醫傳統中,「六甲」亦為護胎神祇,《千金要方》提及妊娠調攝需「避六甲之沖」,反映古人將干支神煞學說融入胎養禁忌。 - 經絡氣化觀
清代醫家沈金鰲於《婦科玉尺》提出:「六甲者,三陰三陽之氣貫乎任督」,認為六甲週期實為母體十二經氣血依時灌注胞宮之過程,與現代胚胎學分期有隱性呼應。
典籍佐證
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「懷胎六甲,各依臟氣所主」,唐代孫思邈更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詳述六甲逐月養胎法,如「甲寅月當養於膽,甲午月宜調心氣」,體現中醫時間醫學與臟象理論在婦科之應用。
此概念不僅是古代妊娠代稱,更是中醫天人相應思想在生命起源領域的具體實踐,蘊含氣化哲學與臨證經驗的獨特結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