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盜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盜汗

產後盜汗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傅青主女科·產後編》。此症主要表現為產婦於入睡後汗出溱溱,醒後汗止,多因分娩時氣血驟虛,陰血虧耗所致。中醫理論認為,汗為心液,而血汗同源,產後亡血傷津,陰虛內熱,迫津外泄,故發為盜汗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暴虛:分娩時氣血耗損過度,營衛失調,腠理不固,津液外泄。
  2. 陰血虧虛:產後失血過多,陰液不足,虛熱內生,蒸迫津液,致睡中汗出。
  3. 陰陽失和:產後元氣未復,陰陽失衡,衛陽不固,營陰外泄。

辨證論治

傅青主指出:「盜汗非汗自至之比」,強調產後盜汗與一般陰虛盜汗不同,不可單純以滋陰清熱論治,而需兼顧氣血雙補。其提出之止汗散,方中以人參、當歸、熟地補益氣血,麻黃根、浮小麥斂汗固表,佐以黃連清虛熱,大棗調和中焦,共奏調補氣血、斂陰止汗之效。

臨床分型

  1. 氣血兩虛型:盜汗伴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弱,治宜補氣養血,方用八珍湯加減。
  2. 陰虛內熱型:汗出黏熱、顴紅口乾,舌紅少苔,脈細數,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當歸六黃湯化裁。
  3. 營衛不和型:汗出惡風、時寒時熱,舌淡苔薄,脈浮緩,治宜調和營衛,方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

其他治法

除內服方藥外,亦可配合針灸療法,選取復溜(腎經)、陰郄(心經)等穴滋陰斂汗;或施以艾灸氣海關元以溫固下元。食療方面,可適量服用浮小麥粥、山藥枸杞湯等,輔助調養。

此症與產後自汗有別,後者多屬陽氣虛衰,白晝汗出不止,治當益氣固表,不可混淆。臨證時需詳辨體質虛實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