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六結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六結意與中醫調息養生之關聯探微

「六結意」一詞雖源於佛教禪法,然其核心「調息攝心」之法,與中醫「氣血調和」「形神共養」之理深相契合。中醫理論中,呼吸與氣機運行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故可借六結意之階次,闡釋中醫養生調息之要旨。

一、數息:調息以和氣血

「數息」為專注呼吸次數以攝心調息,中醫視呼吸為「宗氣」生成之關鍵。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肺主氣,司呼吸」,呼吸勻長則宗氣充沛,推動血行。數息之法,暗合中醫「呼吸精氣,獨立守神」之養生原則,透過調節呼吸頻率,使氣血平和,緩解「氣逆」「氣短」之症。

二、相隨:引氣以通經絡

「相隨」指心念隨息出入,中醫認為「意到氣到」,意念引導可調動經氣運行。《難經》強調「呼吸精氣,以養神形」,此法類同氣功「以意領氣」,透過意念與呼吸同步,促進經絡氣機流通,改善「氣滯」「鬱結」之態。

三、止:凝神以安五臟

「止」謂心息相依而入靜,中醫「五臟藏神」理論指出,心神安定則肝魂、肺魄、脾意、腎志皆得調攝。《素問》云: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」,止息凝神可使肝氣疏泄、心火下潛,緩解「心腎不交」「肝陽上亢」之證。

四、觀:察息以辨病機

「觀」為觀照呼吸細微變化,中醫診法「望聞問切」中,聞診即含聽息辨病。呼吸深淺、快慢可反映臟腑虛實,如「肺氣虛」者息微,「胃熱」者息粗。觀息之法,猶如內視自察,助於早期覺知氣機異常。

五、還:返觀以調陰陽

「還」為反觀身心狀態,中醫強調「陰陽自和」為康健之本。《靈樞》言:「調陰陽,不足則補,有餘則瀉」,返觀內照可覺察氣血偏勝,如呼吸短促屬「氣虛」,深長過度或為「氣耗」,據此調整呼吸深淺,以達陰陽平衡。

六、淨:定息以固根本

「淨」謂入定而氣息純和,中醫「腎為氣之根」理論認為,深長呼吸能納氣歸腎,固護先天之本。《類證治裁》提及「呼吸歸根,則精氣內藏」,淨息入定可強化腎主納氣之功,改善「腎不納氣」之喘促。

結語
六結意由調息至入定,層次遞進,與中醫「調氣—安神—和臟腑」之養生路徑相呼應。雖禪醫淵源有別,然「息調則心靜,心靜則身安」之理,正是中醫「治未病」之體現。後世智顗「六妙門」之演繹,更可見佛理與醫道交融之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