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六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養生名詞「六戒」詳解

「六戒」源自清代醫家沈子復所著《養病庸言》,為病患調養時須戒除的六種心態與行為,與「六務」相輔相成,共同構成中醫情志調攝的核心原則。此概念深植於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理論,強調精神活動對氣血運行的直接影響。茲分述如下:

一、戒「昧」
「昧」指昏昧不明,對自身病情與調理方式缺乏正確認知。中醫強調「治病求本」,若患者不辨病機陰陽虛實,盲目進補或誤信偏方,易致「虛虛實實」之弊。如陰虛火旺者誤服溫燥藥材,反助邪火;外感表證未解卻濫用滋膩,恐閉門留寇。故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;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。」

二、戒「憂」
過度憂思傷及脾土,使運化失職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指出:「憂則氣閉」,長期憂鬱導致肝氣不舒、肺氣鬱滯,進而化火耗陰。臨床常見「憂思傷脾」之證,如脘悶食少、面色萎黃,甚則氣血生化不足而見心悸失眠。元代朱丹溪更提出「氣血沖和,萬病不生,一有怫鬱,諸病生焉」,說明情志鬱結為內傷病機關鍵。

三、戒「迎」
「迎」為刻意追求速效,違反自然療程。中醫治病講究「因勢利導」,如《傷寒論》桂枝湯證強調「遍身漐漐微似有汗」為佳,若強發大汗反傷衛陽。慢性病調理更需「緩則治本」,若過度針藥並施或頻繁更方,易擾亂經氣循行。清代徐靈胎《醫學源流論》批評:「欲速者,往往輕用峻利之藥,暫圖一時之快。」

四、戒「急」
心浮氣躁易致君火妄動,耗傷真陰。《養性延命錄》言:「喜怒無常,過之為害」,急躁情緒會引發肝陽上亢,出現頭目脹痛、口苦咽乾等症。明代張景岳特別指出「陽非有餘,陰常不足」,躁急之性更易加速陰精耗損。臨床上,高血壓、心悸等病證常需配合靜神調息法以潛鎮浮陽。

五、戒「憤」
憤怒使肝氣橫逆,血隨氣亂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明示:「怒傷肝」,暴怒可致肝火上炎而見目赤吐血,或肝氣乘脾引發飧泄。金元四大家之一劉完素發展「五志化火」理論,認為忿怒最易化生肝火,臨床治療常以柴胡疏肝散、龍膽瀉肝湯等方劑調暢氣機。

六、戒「糟塌」
指肆意耗損精氣神,罔顧養生之道。《類經》強調:「善養生者,必寶其精。」熬夜勞神、縱慾過度、飲食不節等行為,皆屬「以妄為常」,違背《內經》「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」原則。明代醫家龔廷賢於《壽世保元》中列舉「薄滋味、省思慮、節嗜欲、戒喜怒」等養生要訣,正為對治此弊。

「六戒」體系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將情志管理納入療程核心。其理論基礎可追溯至《內經》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」的養神觀,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、汪綺石等,皆在此框架下發展出「調攝心神為先」的治療準則。透過戒除六種偏頗心行,使氣血平和,臟腑得安,方為治病養生之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