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六經標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六經標本詳論
六經標本之概念溯源
六經標本乃中醫經絡理論之重要組成部分,首見於《靈樞·衛氣》篇,其曰:"能知六經標本者,可以無惑於天下。"此語道出掌握六經標本理論之重要性。標本二字,本為古代哲學概念,標指樹木之末梢,本指樹木之根本,引入醫學後,用以闡釋經氣運行與經脈功能之關係。
《內經》將此概念具體運用於經絡系統,形成完整之十二經標本理論。標部為經氣所止之處,多位於頭面軀幹;本部為經氣所起之源,多位於四肢遠端。此理論不僅說明經脈之循行特點,更揭示經脈功能之深層聯繫。
十二經標本之具體分布
手足三陽經標本
太陽經:
- 足太陽之本在足跟以上五寸中(附陽穴),標在兩絡命門(目部睛明穴)
-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(養老穴),標在命門之上一寸(攢竹穴)
陽明經:
- 足陽明之本在厲兌,標在人迎頰下上挾頏顙(頭維穴)
-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(曲池穴),標在顏下合鉗上(迎香穴)
少陽經:
- 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(足竅陰穴),標在窗籠之前(聽宮穴)
-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(中渚穴),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(絲竹空穴)
手足三陰經標本
太陰經:
-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(三陰交穴),標在背俞與舌本(脾俞、廉泉)
- 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(太淵穴),標在腋內動脈(中府穴)
少陰經:
- 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(交信、復溜穴),標在背俞與舌下兩脈(腎俞、廉泉)
- 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(神門穴),標在背俞(心俞穴)
厥陰經:
- 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(中封穴),標在背俞(肝俞穴)
- 手厥陰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(內關穴),標在腋下三寸(天池穴)
六經標本之生理意義
六經標本理論揭示經脈氣血運行之多層次聯繫。本部為經氣生發之源,猶如江河之發源地;標部為經氣匯聚之所,似百川歸海之處。此種結構使經脈形成完整之循環系統,實現四肢與頭面軀幹之功能聯繫。
從氣血運行觀之,本部多為原穴或特定要穴,乃經氣最為旺盛之處,對調節整條經脈之功能具有樞紐作用。標部位於頭面軀幹,與臟腑之背俞穴、募穴相鄰,成為溝通內外之門戶。此種分布特點,使四肢遠端之刺激可影響頭面軀幹之功能,反之亦然。
六經標本與根結之異同
六經標本與根結理論皆論述經脈之兩端關係,然二者各有側重:
- 概念範疇:根結專論經脈之起止,而標本除起止外,更強調經氣之強弱盛衰變化。
- 分布範圍:根結僅論足六經,而標本涵蓋手足十二經。
- 臨床應用:根結多用於解釋經脈循行特點,標本則指導辨證施治,尤在針灸選穴上具重要意義。
- 理論層次:根結為經脈之縱向聯繫,標本則建立四肢與軀幹之橫向對應。
六經標本之臨床應用價值
六經標本理論對中醫臨床,尤以針灸治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:
診斷方面:通過觀察標本部之異常變化,如壓痛、結節、溫度改變等,可推測相應經脈及臟腑之病變。如足太陽標部睛明穴異常可反映膀胱經病變;手太陰本部太淵穴異常可提示肺系疾病。
治療方面:形成"上病下取,下病上取"之治療原則。頭面疾患可取四肢本部穴,如頭痛針刺足太陽之本附陽穴;四肢病症可取頭面標部穴,如下肢痿痹針刺命門部穴位。
配穴原則:標本配穴法為重要配穴方法之一,可同時取標部與本部穴以增強療效。如治療目疾,可取足太陽之本附陽穴與標睛明穴;治療胸悶氣短,可取手太陰之本太淵穴與標中府穴。
六經標本理論體現中醫整體觀念,揭示人體上下相應、內外相通之生理病理聯繫,為經絡診斷與針灸治療提供重要理論依據。掌握此理論,有助於深入理解經脈功能,提高臨床辨證施治之準確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