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六經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六經病詳論

六經病概述

六經病乃中醫典籍《傷寒論》所創立之辨證體系,將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所呈現之各種證候,依據經絡臟腑之病變部位、邪正盛衰及病勢輕重,系統劃分為太陽病、陽明病、少陽病、太陰病、少陰病、厥陰病六大類別。此分類不僅體現疾病由表入裡、由淺入深之傳變規律,更蘊含陰陽消長、寒熱虛實之辨證精髓。

六經病分類詳解

太陽病

太陽為六經之首,主一身之表,統攝營衛。太陽病為外感熱病初期階段,主要表現為:

  • 經證:頭項強痛、惡寒發熱、脈浮
  • 腑證:口渴、小便不利(太陽蓄水證);少腹硬滿、如狂發狂(太陽蓄血證)
  • 治法:辛溫解表(麻黃湯、桂枝湯)

太陽病傳變有三途:

  1. 表邪不解,內傳陽明
  2. 表邪未解,內陷少陽
  3. 表邪直中,內傷少陰

陽明病

陽明主燥金之氣,多氣多血,為六經病之極盛階段,分為:

  • 經證:身大熱、汗大出、口大渴、脈洪大(白虎湯證)
  • 腑證:潮熱、譫語、腹滿痛、便秘(承氣湯證)
  • 特殊證型:陽明發黃(茵陳蒿湯證)

陽明病特點為"但熱不寒",若熱極傷陰,可轉入厥陰;若正氣驟虛,則可能轉為少陰寒化證。

少陽病

少陽居半表半裡,主樞機運轉,其病特徵為:

  • 往來寒熱
  • 胸脅苦滿
  • 默默不欲飲食
  • 心煩喜嘔
  • 口苦咽乾目眩
  • 脈弦

治法當和解少陽(小柴胡湯),若誤下可致心下痞硬(柴胡桂枝乾薑湯證);少陽病既可出表轉太陽,亦可入裡化熱成陽明病。

太陰病

太陰主濕土,為三陰之首,多由陽經傳變或直中而來,主要表現:

  • 腹滿而吐
  • 食不下
  • 自利不渴
  • 手足自溫
  • 脈沉緩

治法當溫中散寒(理中湯),若寒濕鬱而化熱,可轉為陽明病;若陽氣衰微,則易轉入少陰。

少陰病

少陰統括心腎,為性命之根,其病分兩大類:

  1. 寒化證:脈微細、但欲寐、手足厥冷(四逆湯證)
  2. 熱化證:心煩不得臥、咽痛、舌紅少苔(黃連阿膠湯證)

少陰病為六經病危重階段,若陽回可轉太陰;若陽亡則成厥陰危候。

厥陰病

厥陰為陰盡陽生之經,其病特點為寒熱錯雜、厥熱勝復,主要證型:

  • 上熱下寒證(烏梅丸證)
  • 厥熱往來證
  • 寒格吐利證(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)
  • 熱厥證(白虎湯證)
  • 寒厥證(當歸四逆湯證)

厥陰病為六經傳變之終末階段,正邪交爭最為劇烈,其轉歸或陽回而生,或陰竭而亡。

六經傳變規律

六經病傳變遵循以下規律:

  1. 循經傳:太陽→陽明→少陽→太陰→少陰→厥陰
  2. 越經傳:如太陽直傳少陰
  3. 表裡傳:如太陽與少陰相表裡互傳
  4. 直中:外邪直入三陰經
  5. 合病:兩經或三經同時發病
  6. 並病:一經未罷又見他經證候

臨證時尤須辨明:

  • 三陽病多實熱,三陰病多虛寒
  • 太陽主表,少陽主半表半裡,陽明主裡
  • 太陰主脾寒,少陰主腎陽虛,厥陰主陰陽離決

六經辨證要點

張仲景創立六經辨證,實則涵蓋八綱辨證(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)與臟腑經絡辨證之精髓。臨證時需把握:

  1. 辨病位:明瞭病在何經何臟
  2. 辨病性:分清寒熱虛實
  3. 辨病勢:判斷邪正盛衰
  4. 辨標本:區分先後主次
  5. 辨合併:審察是否合病並病

六經辨證不僅適用於外感熱病,對內傷雜病之辨治亦有重要指導價值,體現中醫"異病同治,同病異治"之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