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六經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六經厥

六經厥為中醫病證名詞,指六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氣機逆亂所導致的厥證總稱。其名出自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·敘厥論》,書中云:「厥者逆也」,並將厥證分為寒厥、熱厥、六經厥、屍厥等類別。六經厥的表現與六經循行及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以下分述各經厥證特點:

  1. 太陽厥
    太陽為六經之首,主一身之表。太陽厥多因陽氣上逆,清陽不升所致。臨床表現為頭重、足弱,甚則突然昏仆(瞑僕)。此與太陽經氣不利、經脈受阻相關,頭為諸陽之會,陽氣上逆則頭重;足太陽經行於下肢,經氣不暢則足弱無力。
  2. 陽明厥
    陽明主燥金之氣,多氣多血。陽明厥因胃腸燥熱或氣血逆亂,表現為妄言走呼、腹滿、面赤。陽明經循行於面部,熱邪上擾則面赤;胃熱熾盛,擾亂神明則妄言;腸腑氣機壅滯則腹滿。
  3. 少陽厥
    少陽主樞機,屬半表半里。少陽厥因樞機不利,氣鬱化火,症見暴聾、頰腫、脅肋拘攣疼痛。少陽經循行過耳,經氣逆亂則耳暴聾;經脈鬱熱則頰腫;少陽經布脅肋,氣滯則脅肋拘痛。
  4. 太陰厥
    太陰主濕土,司運化。太陰厥因脾陽不振,寒濕內阻,症見腹脹、大便不通(後閉)、食少、嘔吐清冷。太陰經氣逆亂,運化失職則腹脹食少;寒濕下注則大便閉塞;胃氣上逆則嘔吐。
  5. 少陰厥
    少陰主水火之臟,兼心腎二經。少陰厥因陰陽不交,或虛火上炎,症見口乾、小便赤澀、腹滿、心痛。少陰經脈循喉嚨,陰虛火旺則口乾;心腎不交,熱移小腸則溺赤;陽氣衰微,寒凝氣滯則心痛。
  6. 厥陰厥
    厥陰為風木之臟,主疏泄。厥陰厥因肝經鬱熱或寒凝經脈,症見小便不利、陰部濕熱、陰囊收縮。厥陰經環陰器,肝經濕熱下注則溲澀;寒滯肝脈則陰縮;風火相煽則經脈拘急。

六經厥的辨證需結合經絡循行與臟腑功能,其病機多與氣血逆亂、陰陽失調相關,治療上須依各經特性調理氣機,或清熱、或溫陽、或疏肝解鬱,以恢復經脈氣血之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