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單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單潮

產後單潮為中醫婦科病名,指產婦分娩後出現以發熱為主症,而其他兼證較為輕微或不明顯之病症。此症首見於《女科秘寶》,書中強調其病機當辨虛實,治法需因證而異,臨床常見以下三種證型:

  1. 血虛發熱
    因產時失血過多,陰血驟虛,陽氣浮越於外,故見低熱綿綿、面色蒼白、頭暈心悸、舌淡脈細弱等虛象。治宜補益氣血,方選八珍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,氣血雙補以斂浮陽。
  2. 虛中夾熱
    若產後過食辛溫燥熱之物(如薑、椒、炒雞等),雖本屬血虛,卻因飲食不節而生內熱,症見發熱伴口乾、煩躁、舌紅苔薄黃。治宜養血為本,佐以清熱,於八珍湯基礎上加枳殼寬中理氣、黃連清泄胃火,以防滋膩礙胃。
  3. 瘀血發熱
    因惡露排出不暢,瘀血內阻,營衛失和而發熱,症見熱勢乍寒乍熱、小腹刺痛拒按、惡露色紫暗有塊。治當活血化瘀,方用紅花當歸散(紅花、當歸、赤芍、牛膝等),使瘀去新生,熱自平復。

與產後發熱之異同
產後單潮屬廣義「產後發熱」範疇,然其特點在於熱症突出而餘證不顯,故專列病名。產後發熱病因更廣,除上述虛、瘀外,尚包括外感六淫、邪毒內侵等,臨床須詳辨。

中醫理論延伸
此症體現中醫「產後多虛多瘀」之生理特點,治療時須顧護氣血,慎用苦寒攻伐。血虛者補之宜甘溫,瘀阻者化之宜辛潤,兼熱者清之宜輕靈,處方用藥貴在調和陰陽,以平為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