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大便下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大便下血
病證名,指婦女分娩後出現大便帶血或便血之症。此症多因產時失血過多,陰血虧虛,陰虛生內熱,熱邪灼傷腸絡,迫血妄行所致。此外,產後氣血兩虛,脾失統攝,或瘀血內阻,血不歸經,亦可導致此症。
病因病機
- 陰虛血熱:產後失血傷陰,陰虛則內熱自生,熱邪下迫大腸,損傷腸絡,血溢脈外而致便血。
- 氣虛不攝:產後氣血耗傷,脾氣虛弱,統攝無權,血失固攝而下溢。
- 瘀血內阻:產後惡露不盡,瘀血停留,阻滯經絡,新血不得歸經,溢於腸道而為便血。
辨證論治
-
陰虛血熱證
- 主症:大便下血,血色鮮紅,口乾咽燥,心煩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養陰清熱,涼血止血。
- 方藥:四物湯加味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),酌加阿膠滋陰止血,地榆涼血止血,血余炭、烏賊骨收斂止血。若熱盛者,可加黃芩、梔子以清熱。
-
氣虛不攝證
- 主症:便血色淡,淋漓不止,神疲乏力,面色蒼白,舌淡脈弱。
- 治法:益氣攝血。
- 方藥:歸脾湯加減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龍眼肉等),佐以炮薑炭、艾葉炭溫經止血。
-
瘀血內阻證
- 主症:便血紫黯,腹痛拒按,惡露不暢,舌紫黯或有瘀斑,脈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止血。
- 方藥:生化湯合失笑散(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蒲黃、五靈脂等),瘀去則血自止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可取脾俞、膈俞、大腸俞等穴,以調理氣血,固攝止血。
- 食療:陰虛者可服藕汁、梨汁以滋陰清熱;氣虛者宜用山藥、紅棗補益脾氣。
此症須結合產後整體狀況辨證施治,用藥時需顧護產婦氣血,避免過用寒涼或溫燥之品,以免損傷正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