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大便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大便難

產後大便難,又稱「產後便難」、「產後便秘」,乃婦人產後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東漢張仲景《金匱要略·產後病脈證並治》。此證主要表現為產後大便乾結難解,或數日不得便,甚則需用力努責方能排出,嚴重者可引起肛裂、痔瘡發作等併發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產後大便難之發生,與產後特殊生理狀態密切相關,其病機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:

  1. 血虛津虧:分娩時失血過多,或產後調養不當,致陰血虧虛,津液不足,不能濡潤大腸,腸道乾澀而傳導不利。
  2. 氣虛失運:產時用力過度,耗傷元氣;或素體脾肺氣虛,產後更虛,致大腸傳送無力,糟粕停滯不行。
  3. 陰虛火燥:素體陰虛,或產後失血傷陰,陰虛生內熱,熱灼津液,腸道失潤,燥屎內結。

辨證論治

1. 血虛津虧證

臨床表現:大便乾結如栗,數日一行,解時艱澀,腹無脹痛,面色萎黃或蒼白,皮膚乾燥不潤,心悸失眠,唇甲淡白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
治法:養血潤燥,潤腸通便。

方藥

  • 潤腸丸(《沈氏尊生書》):當歸、生地、麻仁、桃仁、枳殼。
  • 麻仁丸(《傷寒論》):火麻仁、芍藥、枳實、大黃、厚朴、杏仁。
  • 若兼氣虛者,可加黃芪、黨參以益氣助運。

2. 氣虛失運證

臨床表現:產後數日無便意,或雖有便意而臨廁努責乏力,大便並不乾硬,解後疲乏不堪,伴氣短懶言,神疲乏力,自汗出,舌淡苔薄白,脈虛弱。

治法:益氣健脾,佐以潤腸。

方藥

  •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加減: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,加火麻仁、郁李仁。
  • 八珍湯(《正體類要》)加味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,加火麻仁、郁李仁。

3. 陰虛火燥證

臨床表現:大便堅硬難解,數日一行,解時肛門灼熱,伴顴紅潮熱,口乾咽燥,五心煩熱,脘腹痞滿,小便短赤,舌紅少津,苔薄黃,脈細數。

治法:滋陰清熱,潤腸通便。

方藥

  • 兩地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合麻子仁丸:生地、玄參、白芍、麥冬、地骨皮、阿膠,配合麻子仁丸。
  • 若熱象明顯者,可酌加知母、黃柏以清熱降火。

其他治法

除內服藥物外,中醫尚有諸多輔助療法:

  1. 食療:可選用黑芝麻、松子仁、核桃仁、蜂蜜等潤腸之品;或取菠菜、香蕉等富含纖維之食物。
  2. 針灸:常選用天樞、大腸俞、上巨虛、支溝等穴,以調理腸腑氣機。
  3. 推拿按摩:順時針按摩腹部,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。

古籍論述

《金匱要略·產後病》云:「新產婦人有三病,一者病痙,二者病鬱冒,三者大便難。」指出產後大便難為產後三大病之一,其發生與產後亡血傷津、多汗傷陽有關。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進一步闡述:「產後大便秘澀,因腸胃虛弱,津液不足也。」強調產後氣血虧虛為本病主要病機。
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提出:「產後便難分虛實,血虛腸燥實熱攻。」將產後大便難明確區分為虛實兩類,為臨床辨證提供指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