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悲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悲哀
在中醫學中,悲哀為七情之一,屬情志致病因素,與肺、心、肝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多處論及悲哀對人體氣機與臟腑的影響,認為過度悲哀可導致氣機鬱結、臟腑損傷,進而引發多種病證。
中醫理論對悲哀的認識
- 悲哀與臟腑的關係
- 肺主悲: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指出「在臟為肺……在志為憂(悲)」,認為悲哀過度易傷肺氣,導致肺氣虛弱或鬱滯,表現為氣短、胸悶、咳嗽等症狀。
- 心主神明:悲哀過甚可影響心神,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心怵惕思慮則傷神」,過度悲傷可能導致心神不寧、失眠、心悸等症。
- 肝藏魂:《靈樞·本神》提到「肝悲哀動中則傷魂」,肝主疏泄,悲哀情緒鬱結可使肝氣不舒,出現脅痛、抑鬱、煩躁等肝鬱表現。
-
悲哀對經絡氣血的影響
《素問·痿論》指出:「悲哀太甚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內動。」此處「胞絡」多指心包絡,過度悲哀可能導致心包絡氣機阻滯,影響陽氣的正常運行,進而引發內熱、煩躁或氣血失調等病理變化。 - 悲哀致病的機理
悲哀作為負面情志,易使氣機沉滯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悲則氣消」,過度悲哀可耗散人體正氣,尤其損傷肺氣,使衛外功能減弱,易受外邪侵襲。此外,長期悲哀可能形成「氣鬱」,進一步影響血行與津液代謝,導致痰凝、血瘀等病理產物。
臨床相關病證
中醫認為,長期或強烈的悲哀情緒可能與以下病證相關:
- 鬱證:肝氣鬱結,表現為情緒低落、胸脅脹滿、善太息等。
- 百合病:情志不遂所致,見於《金匱要略》,症狀如精神恍惚、口苦小便赤等。
- 痿證:《素問·痿論》提及悲哀過度可能影響經脈氣血,導致肢體痿弱不用。
總結
悲哀在中醫理論中不僅是情緒表現,更是重要的致病因素,其影響涉及氣機升降、臟腑功能及經絡氣血運行。理解悲哀與人體健康的關係,有助於從情志調攝與臟腑養生角度進行防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