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大便秘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大便秘澀
病證名,指婦女分娩後出現大便乾結、排便困難之證候。此症首見於宋代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,其載:「產臥水血俱下,腸胃虛竭,津液不足,是以大便秘澀不通也。」明確指出產後氣血耗傷、津液虧虛為致病主因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兩虛:分娩時失血過多,加之產後元氣未復,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腸道失潤,故見大便艱澀。
- 津液虧耗:產後陰血驟虛,津液不足,腸道失於濡養,燥結內生,如《備要》所言「腸胃虛竭,津液不足」。
- 臟腑失調:產後體虛,脾胃運化功能減弱,若飲食不節或過食辛燥,更易加重腸燥。
臨床表現
- 大便乾結如粟,數日一行,排便費力。
- 或伴腹中悶脹,甚則腹痛,此為「燥糞在臟腑」之候。
- 舌質淡紅或偏紅,苔薄少津,脈細弱或細澀。
治法與方藥
- 潤腸通便:以滋陰養血、潤燥滑腸為主,不可妄用寒下。
- 麻子仁丸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腸燥津虧,方中麻仁、杏仁潤腸,大黃緩下,佐以枳實、厚朴行氣。
- 四物湯加味:當歸、生地養血潤腸,酌加桃仁、柏子仁增潤下之效。
- 益氣生津:若氣虛明顯,可合補中益氣湯,助氣機升降,推動排便。
古籍論述
《備要》強調:「若誤以為有熱而投之以寒藥,則陽消陰長變動百出。」提示產後便秘多屬虛證,若誤用苦寒攻下,易傷陽氣,反致陰寒內生,變生他疾。
辨證要點
需與「陽明腑實」之熱結便秘鑑別:後者見於外感熱病,症見高熱、腹滿痛拒按,脈沉實;而產後便秘多伴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等虛象,治療當以補虛潤燥為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