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瘡瘍治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瘡瘍治法

產後瘡瘍治法,乃中醫外科針對婦人分娩後罹患瘡瘍之治療法則,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二。婦人產後,氣血大虛,營衛失和,腠理不密,易受外邪侵襲,或因惡露未盡、瘀血內停,鬱而化熱,發為癰疽瘡瘍。此時治療,當以「扶正祛邪」為綱,注重內托之法,補益氣血為先,兼以疏通營衛,使正氣充盛,則毒邪自散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虧虛:分娩耗氣傷血,正氣不足,衛外不固,邪毒乘虛而入。
  2. 瘀熱互結:產後惡露不暢,瘀血內阻,鬱久化熱,蘊結成毒。
  3. 外感邪毒:產後體虛,風熱濕毒侵襲肌表,與內在氣血失和相搏,發為瘡瘍。

治療原則

  1. 補益氣血:以黃芪、人參、當歸、熟地等藥益氣養血,固護正氣,為內托之本。
  2. 內托解毒:選用托裡消毒散、十全大補湯等方,佐以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等清熱解毒之品,使毒邪外透。
  3. 調和營衛:以桂枝湯加減,或配合川芎、丹參等活血之藥,促進氣血運行,助瘡毒消散。
  4. 辨證施治
    • 若瘡瘍紅腫熱痛明顯,屬熱毒熾盛者,可酌加黃連、梔子以清熱瀉火。
    • 若瘡形平塌、久不潰膿,屬氣血虛弱者,重用黃芪、白朮以益氣托毒。

代表方劑

  • 托裡消毒散(《外科正宗》):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金銀花、白芷、甘草等,適用於氣血兩虛而瘡毒難潰者。
  • 十全大補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補氣養血,兼溫通經脈,適合產後瘡瘍久不收口者。

外治輔助

除內服藥外,可配合外治法,如以金黃散(大黃、黃柏、薑黃等)調敷患處,清熱消腫;若膿成未潰,可施以針刺引流,務使毒邪有出路。

此治法充分體現中醫「標本兼治」之思維,以補虛為本,解毒為標,契合產後「多虛多瘀」之生理特點,臨證時尤須細審虛實,靈活權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