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產戶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產戶痛
產後產戶痛,又稱「產後陰痛」,屬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明代醫家王節齋所著《王節齋公胎產》。此症指婦女分娩後,外陰部或產道出現疼痛不適,多因產時氣血耗傷、經脈受損,或外邪乘虛侵襲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虧虛:分娩時失血過多,氣隨血脫,氣血兩虛,經脈失養,不榮則痛。
- 瘀血阻滯:產後惡露不暢,瘀血內停,阻滯胞絡,不通則痛。
- 外邪侵襲:產後體虛,風寒濕邪乘虛而入,客於下焦,氣血凝滯而痛。
- 肝鬱氣滯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下焦氣血運行受阻。
臨床表現
外陰或陰道部疼痛,或脹痛、刺痛,可伴隨惡露異常、局部腫脹,甚則牽引少腹不適。若因風寒濕邪所致,可見局部冷痛、畏寒;瘀血內阻者,痛處固定拒按;氣血虛弱者,疼痛隱隱,按之稍緩。
中醫辨證論治
-
氣血兩虛證
- 治法:補益氣血,溫經止痛。
- 方藥:當歸建中湯加減(當歸、白芍、桂枝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。
-
瘀血阻滯證
-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生化湯合失笑散(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蒲黃、五靈脂)。
-
寒濕凝滯證
- 治法:散寒除濕,溫經止痛。
- 方藥:獨活寄生湯加減(獨活、桑寄生、秦艽、防風、細辛、當歸)。
-
肝鬱氣滯證
- 治法:疏肝解鬱,理氣止痛。
- 方藥:柴胡疏肝散加減(柴胡、香附、陳皮、川芎、白芍、甘草)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選取關元、三陰交、血海等穴,以調和氣血、通絡止痛。
- 外治法:以艾葉、花椒煎湯熏洗,或局部熱敷,以溫通經脈。
此症須結合產婦體質及病程長短辨證施治,重視氣血調理與經脈通暢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