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風冷虛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風冷虛勞

產後風冷虛勞,又稱「產後風虛冷勞」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三。此病多因產後氣血耗傷,臟腑虛弱,風冷之邪乘虛侵襲,與血氣相搏,導致氣血運行失暢,肌膚失於溫煦,而見虛乏疲頓、羸弱難復之候。若遷延不癒,風冷深入,更可影響腹中血行、腸道功能,甚至胞宮失溫,引發諸般變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虧虛:分娩時耗氣傷血,正氣內虛,營衛不固。
  2. 風冷外襲:產後腠理疏鬆,風寒之邪易客於經絡,與虛弱之血氣相搏,阻滯氣機。
  3. 臟腑失養:氣血不足,臟腑失於濡養,尤以脾胃、肝腎為甚,運化無力,精微不布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形寒肢冷、神疲倦怠、面色蒼白或萎黃、頭暈心悸、惡露不盡或色淡質稀。
  • 兼證
    • 風冷客於腸胃:腹脹冷痛、下利清穀或食不消化。
    • 寒凝血瘀:少腹刺痛、惡露夾血塊。
    • 胞宮虛寒:久不受孕、月經後期量少。

病機演變
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,若風冷久羈,可內傳三途:

  1. 入腹搏血:血行澀滯,見腹痛、癥瘕。
  2. 下迫腸道:傳化失司,發為虛寒泄瀉。
  3. 客於子臟:胞宮失溫,導致宮寒不孕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溫補氣血、散寒通絡」為主,依證型配伍:

  • 氣血兩虛:選用當歸建中湯、八珍湯加減。
  • 寒凝血瘀:以生化湯合桂枝茯苓丸化裁。
  • 脾腎陽虛:投附子理中湯或右歸丸溫補命火。

古籍補充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進一步闡述,產後風冷虛勞若兼見「營衛俱虛」,可仿黃芪建中湯調理;《張氏醫通》則強調「補虛須佐活血」,以防風冷與瘀相結。此病與「產後風虛勞損」證候相近,然後者更偏重氣血耗損而未必定兼風冷,臨床須辨明標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