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病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病痙

病名溯源

產後病痙,又稱「產後痙」、「產後發痙」,乃產後三病之一,首載於東漢張仲景《金匱要略·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》。該書云:「新產婦人有三病,一者病痙,二者病鬱冒,三者大便難。」民間俗稱「產後風」,屬中醫婦科危急重症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因產後特殊生理狀態而發,主要病機可分為虛實兩端:

虛證病機

  1. 陰血虧虛:產時失血過多,津液耗傷,致肝失所養,筋脈失濡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謂:「產後血虛,腠理不密,故多汗,因遇風邪搏之則變痙。」
  2. 陽氣浮越:血為氣母,血虛則氣無所附,陽氣浮越,化風內動。
  3. 肝腎不足:腎藏精,肝藏血,精血同源,產後精血驟虛,水不涵木,虛風內動。

實證病機

  1. 邪毒感染:產創不潔,邪毒乘虛而入,直中經絡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破傷風因皮肉損,邪風入體名痙病。」
  2. 風寒外襲:產後氣血俱虛,衛外不固,風寒之邪侵襲太陽經脈。
  3. 瘀血阻絡:惡露不暢,瘀血內停,阻滯經脈氣血運行。

臨床表現

根據證型不同,症狀表現各異:

血虛風動型

  • 發病較緩,多見於產後數日
  • 四肢抽搐,幅度較小
  • 面色蒼白或萎黃
  • 唇甲淡白,汗出涔涔
  • 舌淡少苔,脈細弱或弦細

邪毒感染型

  • 發病急驟,多在產後24小時內
  • 項背強直,角弓反張
  • 牙關緊閉,面呈苦笑
  • 發熱惡寒,頭痛身痛
  • 舌紅苔黃,脈弦數

辨證論治

治療當遵循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原則,分型施治:

陰血虧虛證

治法:滋陰養血,柔肝熄風 方藥

  • 輕症:三甲復脈湯(炙甘草、生地、白芍、麥冬、阿膠、麻仁、牡蠣、鱉甲、龜板)加天麻、鉤藤、石菖蒲
  • 重症:大定風珠(白芍、阿膠、龜板、生地、麻仁、五味子、牡蠣、麥冬、炙甘草、鱉甲、雞子黃)
  • 隨證加減:自汗加黃芪、浮小麥;心悸加酸棗仁、柏子仁

邪毒感染證

治法:解毒鎮痙,祛風止搐 方藥

  • 輕症:華佗愈風散(荊芥穗微焙為末,每服三錢,豆淋酒調下)
  • 重症:玉真散(南星、防風、白芷、天麻、羌活、白附子)合止痙散(全蠍、蜈蚣、僵蠶、桑寄生)
  • 極重症:小續命湯(麻黃、防己、人參、黃芩、桂心、甘草、芍藥、川芎、杏仁、附子、防風、生薑)鼻飼給藥
  • 隨證加減:高熱加石膏、知母;便秘加大黃、芒硝

經典方劑解析

  1. 三甲復脈湯:源於《溫病條辨》,以牡蠣、鱉甲、龜板三甲潛陽,配合滋陰養血之品,共奏熄風之效。
  2. 大定風珠:吳鞠通所創,於三甲復脈湯基礎上加雞子黃、五味子,增強滋陰斂陽之功。
  3. 止痙散:蟲類藥為主方,全蠍、蜈蚣搜風通絡,僵蠶祛風化痰,桑寄生補肝腎、強筋骨。

古籍論述精要
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:「新產血虛,多汗出,喜中風,故令病痙。」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:「產後發痙,乃陰血大虧證也。」
  • 《沈氏女科輯要》:「血虛生風,筋脈失養,故令拘急而為痙。」
  • 《婦科玉尺》:「產後口噤,腰背反張,名曰痙,俗名產後風。」

現代臨床應用

當代中醫在繼承古法的基礎上,對產後病痙的治療有所發展:

  1. 針灸配合:取百會、風池、合谷、太衝等穴平肝熄風
  2. 外治法:以吳茱萸研末醋調敷湧泉穴引火下行
  3. 靜脈給藥:對於重症患者,可配合生脈注射液等靜脈給藥

本病預後與治療及時與否密切相關,陰虛風動型若調治得當,預後較佳;邪毒感染型若失治誤治,易生變證,甚則危及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