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敗血成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敗血成癰
定義與病因
產後敗血成癰,首載於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,屬產後癰疽範疇。其病機多因產後氣血兩虛,營衛失和,致榮氣不從,逆亂於肉理;或惡露不盡,敗血滯留經絡,鬱久化熱,熱毒壅聚,結為癰疽。此證常見於產褥期,發於肌膚或深部組織,症見局部腫硬焮紅、疼痛,甚則化膿潰爛。
病機與辨證
中醫認為,產後氣血驟虛,正氣不足,易受外邪侵襲,或內生瘀熱。敗血為病理產物,若未及時消散,與熱毒相搏,則成癰腫。其病位多在胞宮絡脈或肌腠之間,屬本虛標實之證:
- 氣血兩虛:產後失血過多,氣隨血脫,衛外不固,腠理不密,邪氣乘虛內侵。
- 敗血瘀阻:惡露排出不暢,瘀血內停,阻滯氣機,鬱而化熱,熱盛肉腐成膿。
- 熱毒熾盛:瘀久蘊熱,或外感熱毒,燔灼氣血,腐敗血肉,發為癰疽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扶正祛瘀、解毒消癰」為原則,忌用寒涼攻伐之品,以免更傷氣血,致潰後難斂。經典方選生化湯加減:
- 基礎方: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炙甘草(生化湯原方),可活血化瘀、溫經止痛。
- 加減:
- 熱毒明顯者,加連翹、金銀花以清熱解毒。
- 腫痛甚者,佐乳香、沒藥活血定痛、消腫生肌。
- 瘀滯重者,酌加丹參、赤芍增強化瘀之力。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不可遽用寒涼敗毒,恐氣血冰凝,反成敗證。」此與《黃帝內經》「汗之則瘡已」之理相通,主張透邪外出,兼顧產後多虛多瘀之體質。
延伸辨證
若癰疽已潰,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,屬氣血虧虛,可合托裡消毒散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等)補托排膿;若兼煩渴、脈洪大,為熱毒熾盛,可暫加黃連、梔子清熱瀉火,但仍需配伍養血之品。
此證預後與調治密切相關,需據病程深淺、正氣盛衰靈活用藥,以達「瘀去新生、毒散癰消」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