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閣
產閣,又稱產室,為中醫婦科名詞,首見於宋代醫書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卷六,指婦女分娩時所處之專用場所。在古代中醫理論中,產閣不僅是物理空間,更蘊含環境調攝與氣機調和之醫學思想,其設置與安排皆需符合中醫「天人相應」及「陰陽平衡」之原則。
中醫理論與產閣之關係
- 環境與氣血運行
中醫認為,分娩時產婦氣血波動劇烈,易受外邪侵擾,故產閣需避風寒、濕熱,保持溫度適中,以利氣血暢行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「產室宜溫煖,忌陰冷」,即為避免寒邪乘虛而入,導致產後瘀血內停或惡露不暢。 - 方位與陰陽調和
傳統產閣多擇向陽之位,取「陽氣生發」之意,以助產婦提振元氣。同時,空間需靜謐,避免驚擾,因「心主血脈」,情緒安定則血行有序,可降低難產風險。 - 器物與五行相協
產閣內常用艾葉、蒼朮等藥物熏燃,以辟穢化濁,此源於中醫「芳香化濕」之理。另備溫熱粥湯,依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」之說,於產程中輔助穀氣,維繫體力。
古籍記載與演變
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雖僅簡錄「產閣」之名,然宋代以降,醫家漸重產室規範。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提及產房需「潔淨密緻」,清代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詳述產室宜「避穢穢、遠喧嘩」,反映歷代對產閣環境與產婦身心關聯之深化認識。
與現代產房之異同
當代產房雖以無菌技術為主,然中醫傳統產閣之核心——「調環境以輔助生理」的理念,仍可於中醫產科中見其遺緒,如產後調養強調「避風靜養」,即與古法一脈相承。
此名詞雖簡,然其背後承載中醫對產育環境與人體互動之細緻觀察,為傳統婦科文化之重要組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