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婦
產婦,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三,指處於分娩期及產褥期之婦女。中醫認為,產婦之生理特徵與常人有異,其氣血變化劇烈,臟腑功能亦隨之調整,故需特別調護。
中醫對產婦之認識
- 氣血耗傷:分娩時,產婦耗氣傷血,尤以陰血虧虛為甚。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」產後氣血驟虛,易致「多虛多瘀」之體質,故有「產後百節空虛」之說。
- 臟腑功能失調:分娩後,衝任二脈受損,肝腎不足,易見腰膝痠軟、頭暈耳鳴等症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產後真元大損,氣血空虛。」脾胃亦因氣血虧虛而運化乏力,故產後常見食少、腹脹等症。
- 瘀血內阻:產後餘血未盡,易成瘀滯,阻礙新血生化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言:「產後惡露不下,瘀血上攻,則為血暈。」故中醫強調「產後宜溫」,以助瘀血排出,促進氣血恢復。
產後調理原則
中醫重視產後調理,主張「補虛化瘀」並行。常用方劑如「生化湯」,既能活血化瘀,又可溫經止痛,助惡露排出;「四物湯」加減則用以補血調血,恢復陰血之不足。此外,針灸、食療亦為常用之法,如艾灸關元、氣海以溫補元氣,或食用當歸、枸杞等藥膳以滋養肝腎。
產後病證
產後常見病證包括「產後血暈」、「產後發熱」、「產後腹痛」等,多與氣血失調、外邪侵襲有關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產後血暈者,由產後血氣暴虛,未得平復。」治療上需辨明虛實,虛者補之,瘀者化之,以恢復氣血平和為要。
綜上,中醫對產婦之論述,涵蓋其生理特點、病理變化及調治方法,強調氣血調和、臟腑平衡為產後康復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