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卡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「卡法」詳解

一、正骨手法之卡法
卡法為中醫正骨手法之一,主要用於處理骨折後骨片移位或斷端重疊之情形。操作時,醫者以拇指與食指鉗住患處,逐步施力,使分離之骨片復位並緊附主骨,防止二次移位。若遇骨片重疊錯位,需先牽拉開斷端,再以卡法調整對齊,確保骨面平整。施術後固定前,須緩慢鬆手,避免復位之骨片因彈性再度錯位。此手法適用於以下情況:

  1. 骨折伴隨劈裂或游離骨片:促使碎片回歸主骨結構。
  2. 斷端重疊錯位:矯正骨幹對位,恢復解剖結構。

二、推拿手法之卡法
於推拿領域,卡法屬關節壓擠療法。操作時,一手以腕部或前臂墊於患者肘、膝關節屈側,另一手握其腕或踝部,屈曲關節施加壓力,藉此調節氣血、鬆解黏連。其作用機理如下:

  1. 疏通經絡:通過關節屈伸擠壓,刺激周圍經穴,促進局部氣血運行。
  2. 緩解筋結:對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壓迫可鬆解痙攣,改善活動受限。
  3. 調整骨節:適用於輕微關節錯縫,輔助復位。

三、中醫理論基礎
卡法之應用,契合中醫「筋束骨、骨張筋」的整體觀念。正骨層面強調「動靜結合」,復位後需固定以維持「靜」,而手法操作屬「動」,二者相輔;推拿層面則依循《黃帝內經》「按蹻導引」之理,通過外力調節關節「骨正筋柔」之態。

附: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卡法與捺正法:後者多用於關節脫臼,以端提捺按為主;卡法則側重骨片微調與關節擠壓。
  • 卡法與拔伸法:拔伸強調縱向牽引,卡法則著重局部鉗制與壓擠。

此手法需依據患者體質與傷情靈活運用,傳統中醫視其為「手法小而效專」之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