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開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開刺
開刺,又稱關刺,為中醫針灸手法之一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太素》。此刺法屬《靈樞·官針》所載「九刺」範疇,主要應用於筋痹(筋脈氣血瘀滯之症)的治療,其特點在於直刺病變筋脈的附著點,如關節周圍的肌腱或韌帶處,以疏通經氣、緩解拘急。
理論依據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在筋守筋」的治療原則,開刺即依此而設。筋痹多因風寒濕邪侵襲,或勞損過度,導致筋脈氣血凝滯,表現為關節屈伸不利、局部疼痛。開刺透過直接刺激筋結之處,調動經絡氣血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的效果。
操作特點
- 取穴定位:以患處筋脈的起止點或壓痛點為主,如膝關節病變多取犢鼻、陽陵泉等穴周邊的筋結。
- 針刺手法:進針時需深至筋層,結合撚轉或提插法以增強得氣感,傳統稱為「引筋氣」。
- 配伍應用:常配合恢刺(橫向透刺筋脈)或燔針劫刺(溫針療法),以加強舒筋活絡之效。
與其他刺法區別
- 恢刺:針向筋脈旁橫刺,用於鬆解筋脈攣急。
- 合谷刺:多針斜刺於肌肉豐厚處,治肌痹。
開刺專注於筋痹,強調「刺筋如刺骨」的深層刺激,與上述刺法形成互補。
臨床意義
開刺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辨證思路,尤其適用於現代醫學中的肌腱炎、韌帶損傷等病症。其理論結合經筋學說,透過局部刺激調節整體氣血,展現針灸「從外治內」的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