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開達膜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開達膜原
定義
開達膜原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指運用具有芳香化濁、辟穢透邪功效的藥物,攻逐伏藏於膜原之病邪。此法主要應用於溫疫、瘧瘧(瘧疾)等外感熱病初期,邪氣深伏半表半里之膜原,臨床表現以寒熱往來、胸膈痞悶、舌苔厚膩為特徵。
膜原的概念
膜原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屬半表半里之隙,位於「內不在臟腑,外不在經絡」,為三焦之門戶,氣血津液輸布之樞紐。明代吳又可《溫疫論》進一步闡述,認為溫疫之邪多伏於膜原,此處「去表不遠,附近於胃」,故邪踞於此可影響三焦氣機,導致穢濁纏結。
病因病機
外感疫癘之氣或瘧邪侵襲人體,若正氣不足,邪氣可深伏膜原。膜原為濁陰凝聚之所,邪氣與痰濕穢濁相搏,阻滯氣機升降,故見:
- 寒熱交作:邪正相爭於半表半里,營衛失和。
- 胸膈痞滿、嘔惡:濕濁內阻,胃氣上逆。
- 舌苔垢膩如積粉:穢濁鬱蒸,上泛於舌。
- 脈弦數:邪伏深處,氣機鬱而化熱。
代表方劑與藥物
達原飲(《溫疫論》)為開達膜原之主方,組成如下:
- 檳榔:辛散濕邪,破氣導滯。
- 厚朴:苦溫燥濕,寬中除滿。
- 草果仁:辛烈芳香,辟穢化濁,直達膜原。
- 知母、黃芩:清泄鬱熱,防辛燥傷陰。
- 芍藥、甘草:和營斂陰,緩急止痛。
若濕熱偏重,可合甘露消毒丹;痰熱膠結者,加常山、青蒿以截瘧化痰。
臨床應用
- 溫疫初起:症見憎寒壯熱、頭痛煩躁、苔白如積粉,達原飲可疏利透邪。
- 瘧疾:邪伏膜原致寒熱休作有時,常配伍柴胡、青皮以調和少陽。
- 濕溫病:身熱不揚、脘痞苔膩,可與三仁湯同用,宣暢三焦。
理論延伸
清代醫家雷豐於《時病論》提出「宣透膜原法」,以藿香、半夏、薑汁等強化化濕透表之力,擴展了膜原理論的應用範疇。近代亦認為,膜原與現代醫學「淋巴系統、間質組織」功能部分相通,邪伏此處易導致免疫反應紊亂,而開達法能調節氣血津液輸布,恢復機體抗邪能力。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透邪外達」思想,強調辨識邪氣盤踞之層次,以芳香辛烈之品直搗病所,為外感熱病治療之關鍵環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