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開鬼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開鬼門
「開鬼門」為中醫治療學名詞,首見於《素問·湯液醪醴論》,其文曰:「開鬼門,潔淨府。」此處「鬼門」意指人體之汗孔,又稱「玄府」或「氣門」,為陽氣宣發、津液輸布之門戶。「開鬼門」即指透過發汗之法,使邪氣隨汗外透,屬中醫「汗法」之具體運用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汗液為津液所化,與衛氣運行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,是謂津。」當外邪侵襲肌表,營衛失和,可致毛孔閉塞,出現惡寒發熱、無汗等表證。此時以辛散藥物開泄腠理,發汗解表,使邪從汗解,即「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」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之旨。
臨床應用
「開鬼門」主要適用於外感表證,如風寒、風熱初起,或水腫兼表證者(如《金匱要略》之「風水」)。常用方劑如:
- 麻黃湯(《傷寒論》):以麻黃、桂枝辛溫發汗,治風寒表實無汗。
- 越婢湯(《金匱要略》):麻黃配石膏,發汗清熱,治風水夾熱。
此外,濕邪鬱表、痧疹不透等證,亦可藉汗法宣透邪氣。然需辨明表裏虛實,如陰虛、氣虛者慎用,以免過汗傷正。
與「潔淨府」之關係
《內經》將「開鬼門」與「潔淨府」(利小便)並提,二者皆屬「去菀陳莝」之法,用於水濕停聚之證。發汗可宣肺氣以通調水道,與利小便上下分消,共奏祛濕之效,體現中醫「開鬼門以發越陽氣,潔淨府以通利陰竅」的整體思維。
名詞辨析
「鬼門」一詞,除指汗孔外,於《黃庭內景經》等道家文獻中亦喻指人體關鍵竅穴。然於醫理中,專主汗孔功能,強調其為「邪氣出入之門戶」,故發汗不僅祛邪,亦能調和營衛、暢達氣機,此即「開鬼門」深層之意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