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開金針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開金針法

開金針法,又稱「金針開內障」,乃古代中醫眼科重要手術技法,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一書。此法專治內障眼疾,屬中醫外治法之精妙技藝,體現了傳統中醫在手術治療領域的卓越成就。

歷史淵源

開金針法可追溯至唐代,王燾《外台秘要》已有類似記載,至明代《銀海精微》系統整理後更臻完善。此法與「金篦決目」同屬古代眼科金針療法體系,反映中醫對精細器械運用的高度掌握。

技術特點

此術以特製金針為工具,其形制細如毫髮,鋒利無比。操作時須準確刺入睛珠(晶狀體)部位,通過精妙手法撥離混濁之翳障。手法講究「輕、緩、準、穩」,需深厚指力與豐富經驗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內障多因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足,或風火痰濕上擾清竅所致。開金針法直接作用於病所,疏通眼部氣血,使「翳障得開,光明復見」。此術體現「祛邪不傷正」的治療原則,避免藥物內服可能產生的副作用。

適應症候

主要適用於「圓翳內障」(相當於現代醫學之老年性白內障)及某些「驚震內障」(外傷性白內障)。古代醫家強調須待翳障「老定」方可施術,即待病變完全成熟,此與現代白內障手術時機選擇頗有相通之處。

發展演變

清代《目經大成》總結為「審機、點睛、射覆、探驪、擾海、捲簾、圓鏡、完璧」八法,形成系統化操作規範。此法後世雖漸為現代白內障手術取代,但其體現的中醫手術學思想仍具重要學術價值。

開金針法作為中醫眼科重要遺產,不僅展現古代醫家高超技藝,更蘊含豐富的中醫手術學理論,是研究中醫外科學發展的重要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