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開噤通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開噤通關

開噤通關為中醫治療學名詞,屬「開閉法」之一,主要用於救治中風、驚厥等急症所致之牙關緊閉、神昏不省人事。其核心在於透過外治或內服藥物,開通關竅、宣暢氣機,促使患者恢復意識與功能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中風或昏厥時,風痰壅塞經絡,或邪閉心竅,導致氣血逆亂、竅絡不通,表現為口噤不開、神識昏迷。此證多與「閉證」相關,屬實邪內閉,需急以「開泄」為法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邪氣盛則實」,故治療上強調祛邪通竅,如《醫宗金鑒》載:「閉證宜開,脫證宜固。」

具體治法

  1. 外用擦齒法

    • 以辛香走竄、化痰開竅之藥(如冰片、天南星、麝香等)研極細末,塗擦於患者臼齒齦上。此類藥性多溫通,能刺激局部經絡,鬆弛攣急之筋脈,促使牙關自開。
    • 冰片性涼,善通諸竅;天南星燥濕化痰、祛風解痙,合用可共奏開閉之效。
  2. 搐鼻取嚏法

    • 使用「通關散」(常含細辛、皂角、薄荷等)吹入鼻腔,通過黏膜吸收與刺激,引發噴嚏反射。中醫認為「嚏法」能宣肺氣、開毛竅,使閉鬱之邪從表而解,如《傷寒論》中「搐鼻治噦」之理。
    • 此法亦符合「上病下取,外治內效」的整體觀,通過刺激鼻竅,間接醒神開閉。

臨床應用與變通

  • 若兼熱象(面赤、痰黃),可加牛黃、竹瀝等清熱化痰;寒證(面青、痰白)則配蘇合香、丁香溫通。
  • 針灸常配合「水溝」(人中)、「合谷」等穴,以針刺加強醒神開噤之效。

開噤通關法體現中醫「急則治標」的思維,注重藥物與外治法的協同,其機理與現代醫學「刺激反射」理論亦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更強調氣血調和與邪正關係的整體調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