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開內障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開內障眼
「開內障眼」為古代中醫眼科手術方法之名稱,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一百三十三,又稱「金針開內障」,屬中醫外治法中「金針撥障術」之範疇。此法專用於治療「內障」(即今之白內障),透過器械操作以改善目翳遮蔽、視物昏矇之症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內障多因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足,或脾虛濕泛、風火痰濕上擾清竅所致,致使眼內晶珠混濁,遮蔽神光。《審視瑤函》云:「內障乃瞳神之中,黃精混濁,如油中浮翳。」傳統治療除內服補益肝腎、祛風化痰之劑外,對於翳定障老、藥石難效者,則以金針撥障為外治良法。
手術方法
「金針開內障」以特製金針(或銀針)為工具,其法細述如下:
- 定翳位:先以藥物點眼擴瞳,辨明翳膜位置及厚薄。
- 入針手法:醫師以金針自角膜邊緣(如白睛、黑睛交界處)輕刺入眼內,避開血絡,直達黃精(晶狀體)部位。
- 撥障去翳:運用腕力將混濁之晶珠壓沉或撥離瞳神通路,使光線復通。古稱「浮翳下沉,神光遂發」。
- 護理:術後以藥膏封眼,靜養避風,輔以內服湯藥調理氣血。
歷史發展
此術最早可溯至唐代,《外臺秘要》已載針撥眼疾之法,至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系統化記載操作要領。明清醫家如《目經大成》更詳述「審機、點睛、射覆、探驪、擾海、捲簾、圓鏡、完璧」八法,強調手法輕穩、辨位精準。
與現代醫學之關聯
傳統金針撥障雖為古代技術,然其原理與現代白內障手術「晶體摘除」有相通之處,唯今以超聲乳化術等取代手工操作。然中醫理論中「調肝腎以明目」的整體觀,仍為術後調養之重要依據。
此術體現中醫「外治內調」之特色,融合解剖操作與臟腑辨證,為古代眼科重要成就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