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開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開胃
定義
開胃為中醫治療學名詞,屬消法之一,指通過調理脾胃功能以促進消化、增進食慾的治法。其核心在於恢復脾胃運化之職,使氣機通暢、飲食得化,從而改善食欲不振、脘腹脹滿等症狀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脾胃功能:中醫認為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主受納、腐熟水穀,運化精微。若脾胃虛弱或氣機壅滯,則易出現食少納呆、消化不良等症。
- 病因病機:
-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、油膩,損傷脾胃陽氣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傷脾,肝氣犯胃,導致脾胃升降失常。
- 外邪侵襲:濕邪困脾,阻遏中焦氣機。
相關治法
- 醒脾:
針對脾為濕困、運化無力之證,常用芳香化濕藥物如藿香、佩蘭、砂仁等,以振奮脾陽、化濕醒脾。 - 消食導滯:
適用於食積內停,症見嗳腐吞酸、脘腹脹滿。常用山楂、神麴、麥芽等藥物,以消積化滯、和中開胃。 - 補脾益氣:
適用於脾胃氣虛,症見食少倦怠、大便溏薄。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健脾益氣,助脾胃運化。
常用方劑與藥物
- 保和丸:消食和胃,主治食積停滯。
- 香砂六君子湯:益氣健脾、行氣化痰,用於脾胃虛弱兼氣滯者。
- 單味藥:
- 山楂:消肉食積滯。
- 雞內金:健脾消食,化積作用顯著。
- 陳皮: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。
辨證要點
臨床需辨明虛實:
- 實證:多因食積、氣滯、濕阻,症見脘腹脹痛、噯腐吞酸,治以消導行氣為主。
- 虛證:多因脾胃氣虛或陽虛,症見食少乏力、面色萎黃,治以健脾益氣為先。
與其他治法之關聯
開胃常與疏肝理氣(如柴胡疏肝散)、溫中散寒(如理中湯)等法配合使用,以標本兼顧。例如肝鬱克脾者,需疏肝與健脾並行;中焦虛寒者,則需溫補與開胃同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