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開璇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開璇璣
開璇璣為中醫小兒推拿手法之一,首載於清代醫籍《幼科集要》。此法通過特定手法刺激胸腹及背部經絡穴位,以調暢氣機、疏通經絡,主治小兒外感風寒、痰濕內閉、食積氣滯等證,臨床適用於氣促喘悶、嘔吐腹瀉、發熱驚風,甚或神昏不醒等症。
操作步驟與經絡原理
- 胸前橫推
以生薑蔥汁為介質,雙手拇指自胸骨(膻中穴)向兩側乳頭方向橫推,共361次。此處屬任脈與足陽明胃經所過,手法可寬胸理氣,化解痰濕壅滯。 - 分推脅肋
從心窩(鳩尾穴)向兩側脅肋分推64次。脅肋為足厥陰肝經分野,配合手法能疏肝解鬱,緩解氣逆嘔吐。 - 下推臍腹
自心坎(中脘穴)向下直推至臍部64次。中脘為胃之募穴,此手法可降胃氣、消食積,改善腹脹吐瀉。 - 掌心揉臍
右手掌心貼合肚臍(神闕穴),順逆時針各揉64次。神闕為先天氣血之本,揉動能調和脾胃,助運化水穀。 - 推下少腹
雙掌自臍中向下推至小腹(關元穴)64次。此處屬任脈與衝脈交會,手法可導滯通腑,緩解積滯腹痛。 - 尾尻至命門推拿
拇指沿尾骨(長強穴)上推至命門穴(第二腰椎棘突下)。長強為督脈起始,命門為腎氣之根,此手法可激發陽氣,治癒寒厥抽搐。
中醫理論基礎
開璇璣融合「通腑泄濁」「升降氣機」之則,透過推拿任脈、督脈及足陽明胃經,調節三焦氣化功能。風寒襲表時,手法可發汗解表;痰食內阻時,則能化痰導滯。其效機在於刺激經絡皮部,激發衛氣運行,使「邪有出路」,符合《內經》「其高者因而越之,其下者引而竭之」的治療思想。
此手法亦體現小兒「臟氣清靈,隨撥隨應」的生理特點,因小兒經絡敏感,輕柔手法即可調動正氣,無須針藥峻攻。臨床常配合「推三關」「清天河水」等手法,增強解表退熱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