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揩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揩齒
揩齒為中醫傳統牙齒保健方法之一,自古被視為養護牙齒的重要工夫。《普濟方》卷七十載:「夫齒者,骨之所終,髓之所養,摧伏諸谷,號為玉池,揩理灌漱,叩琢引導,務要津液榮流,滌除腐氣,令牙齒堅牢。」此段文字闡明揩齒之目的在於促進口腔津液運行,清除腐濁之氣,以固齒健骨。
中醫理論認為,齒為骨之餘,腎主骨生髓,故牙齒之強健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。揩齒之法,不僅能潔淨齒面,更能通過外治刺激齒齦,調和局部氣血,助益腎氣上榮於口,從而達到固齒養生之效。傳統揩齒常以手指或軟布蘸取藥物粉末(如鹽、中藥研末)輕拭齒面及齦肉,亦有以柳枝、桑枝等纖維細密之植物枝條咀嚼後摩擦牙齒,稱為「齒木法」。
歷代醫家對揩齒之具體操作各有闡述,如《千金要方》提及晨起揩齒可「去口氣,令人齒牢」;《外臺秘要》則載錄多種揩齒藥方,多含芳香辟穢、活血固齒之品,如升麻、細辛、當歸等,以增強揩齒時之藥效。此類方法不僅清潔口腔,亦能通過藥物滲透,發揮局部行氣活血、消炎固齦之作用。
揩齒與「叩齒」「漱津」等法常並用,形成中醫獨特的齒科養生體系。其核心在於通過物理刺激與藥力相輔,調動人體自身氣血津液之運行,使齒齦得養,外邪難侵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整體調攝」之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