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揩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揩摩

揩摩為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,指以手或工具於體表進行摩擦、按揉等操作,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。此術語源於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,文中提及「員針者,針如卵形,揩摩分間,不得傷肌肉,以瀉分氣」,說明揩摩早期與針具結合運用,透過輕柔的摩擦作用於分肉之間,以達瀉邪導滯之效,同時避免損傷肌腠。

理論基礎
揩摩之理,根植於中醫經絡學說與氣血理論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」,而揩摩正是透過外力刺激體表,激發經氣流動,調節局部氣機。其作用層次可分為三:

  1. 衛氣層:輕柔摩擦可開泄腠理,促進衛氣散布,增強體表防禦。
  2. 經絡層:循經揩摩能疏通特定經脈瘀滯,如沿膀胱經施術可助太陽經氣升發。
  3. 臟腑層:透過皮部與內臟的對應關係(如背俞穴),間接調和臟腑功能。

操作特點
揩摩有別於重手法推拿,其核心在於「柔而不滯,動而不耗」:

  • 工具運用:傳統除徒手操作外,亦使用圓鈍針具(如員針)、玉石或角質工具,以增加溫潤透氣之效。
  • 手法細則
    • 力度:依《內經》「不得傷肌肉」之訓,力道需輕緩均勻,以皮膚微熱為度。
    • 方向:多順應經脈走向,如手三陽經從手走頭,宜向心揩摩;腹部則按太極迴旋路線施術。
    • 介質:常配伍藥油(如紅花油)或藥粉(如滑石粉),兼取藥物透皮吸收與潤滑之效。

臨床應用
揩摩廣泛用於外感、內傷及筋傷諸症:

  • 表證:風寒初起時,以生薑汁為介質揩摩項背,助發散表邪。
  • 氣滯:沿肝經循行部位輕柔摩擦,可疏解鬱滯,改善胸脅脹滿。
  • 皮痹:局部長期揩摩能軟化肌膚僵緊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載「摩拭令熱,以通氣機」。

與其他手法的區別

  • 較推拿:揩摩更注重表淺層的氣機調動,而推拿則深及筋肉骨節。
  • 較刮痧:雖同屬摩擦類手法,但揩摩不追求出痧,以持續溫通見長。

此術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日常揩摩特定部位(如湧泉、關元),可作為養生保健之用,然其具體配伍與操作,仍需遵循辨證施治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