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坎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坎炁
坎炁,又作「炁」,為中醫學中「氣」的異體字,特指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能量。在中醫理論中,「炁」為先天之精所化,與後天水穀精微之氣相合,維繫臟腑經絡功能。其概念涵蓋元氣、宗氣、營氣、衛氣等,分佈周身,推動血行、溫煦組織、防禦外邪,並參與代謝與修復。
臍帶與坎炁的關聯
臍帶別稱「坎炁」,源於其為胎兒與母體間傳輸先天精氣的通道。胎元時期,臍帶連通任脈與衝脈,母體之氣血透過此徑滋養胎兒,奠定先天之本。出生後臍帶脫落,然任脈循行於腹,與丹田(氣海)相繫,故中醫視臍部為調攝先天之炁的關鍵。部分醫家認為,臍帶乾燥製藥(如「坎炁散」)可斂汗固脫、補益腎氣,用於虛損證候。
炁的理論延伸
- 與經絡的關係: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為炁運行通路,炁滯則病生,如「氣滯血瘀」;炁虛則功能衰退,如「中氣下陷」。
- 與五臟的互動:肺主氣司呼吸,脾化生水穀之氣,腎藏元氣,肝調暢氣機,心推動血脈,五臟協調則炁機通暢。
- 炁化作用:指氣機的轉化功能,如津液化汗、食物轉為精微,皆賴炁化完成。
坎炁的臨床意涵
古籍中「坎炁」除指臍帶,亦隱喻「腎間動氣」。坎卦屬水,對應腎臟,腎炁為生命原動力,主宰生長生殖。故調坎炁即補腎元,常用於虛勞、發育遲緩或生殖功能障礙。
此名詞體現中醫「氣一元論」思想,強調無形之炁與有形之體的統一性,為理解生理病理的核心範疇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