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看產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看產人
「看產人」為中醫婦產科名詞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三,指古代專司接生之人,亦稱「穩婆」或「產婆」。此職責於傳統醫學中兼具技術與經驗傳承,其角色不僅限於助產,更涉及產前調護、臨產處理及產後照護等範疇。
歷史淵源與職能
古代醫籍中,看產人多由經驗豐富之女性擔任,需通曉胎產生理與病理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產時「坐草」之法,強調產婦體位與氣血運行之關聯,而看產人須掌握「順胎」、「催生」等技術,以應對難產或胎位不正。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進一步記載看產人需辨別「弄胎」(假性陣痛)與「正產」,避免誤判產程。
中醫理論基礎
看產人之操作多依中醫產科學理,重視「氣血調和」與「胞宮開闔」。如《傅青主女科》指出,產時氣血驟虛,看產人需協助產婦「安神定志」,避免驚恐傷肝而影響分娩。另據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,看產人需觀察產婦「脈象」與「舌色」,若見滑數脈或舌黯,恐為瘀阻胞宮,需以手法或藥熨輔助。
技術與器具
傳統接生手法包含「揉腹順胎」、「按壓合谷」以助宮縮,或使用藥油潤滑產道。器具方面,除剪臍刀具外,亦備艾葉、益母草等藥材用於產後溫熨或煎服,以化瘀生新。部分典籍提及以針刺「三陰交」或「至陰穴」矯正胎位,反映看產人對經絡理論之應用。
文化與醫學意義
看產人作為產科實踐者,其知識多源自民間經驗與中醫理論交融,如「胎前宜涼,產後宜溫」之原則,影響後世產後調理方劑(如生化湯)之發展。此職雖隨現代醫學演進式微,然其對產程觀察與自然分娩之重視,仍具中醫婦科研究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