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纏腰火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纏腰火丹
纏腰火丹為中醫病名,指發於腰肋部位的皰疹性皮膚疾患,因其皰疹簇集如帶,纏繞腰腹,痛如火燎,故得此名。該病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,又稱「蛇串瘡」、「火帶瘡」、「蛇纏瘡」或「蛇丹」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帶狀皰疹」相類,尤好發於胸脅及腰部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內外合邪而發:
- 風熱鬱火:情志內傷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;或心肝二經風熱熾盛,外發肌表。
- 脾濕蘊毒: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濕熱內生,蘊結成毒,外溢皮膚。
- 正虛邪侵:氣血虧虛或年老體弱者,外感邪毒乘虛而入,阻滯經絡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患處皮膚灼熱刺痛,繼而浮現紅斑,疹點簇集,伴瘙癢或針刺感。
- 中期:紅疹轉為水皰,小如粟粒,大若黃豆,皰液初清後濁,甚則皰破糜爛,滲液流津;若熱毒熾盛,可見血皰或壞疽。
- 後期:水皰乾涸結痂,然餘毒未清者,常遺留頑固性神經痛,可遷延數月。
- 全身症狀:部分患者兼見輕度發熱、倦怠、納呆等。
辨證分型與治療
-
肝經鬱熱證
- 主證:皰疹色紅,灼痛劇烈,口苦咽乾,煩躁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治法:清肝瀉火,解毒止痛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,酌加板藍根、蚤休、紫草等增強解毒之效。
-
脾虛濕蘊證
- 主證:水皰糜爛,滲液多,痛勢纏綿,脘悶納差,舌淡胖苔白膩,脈濡滑。
- 治法:健脾化濕,清熱解毒。
- 方藥:除濕胃苓湯為主,可佐黃柏、蒼朮等燥濕之品。
-
氣滯血瘀證(常見於後遺神經痛)
- 主證:皰疹消退後局部刺痛不移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血府逐瘀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。
外治與針灸療法
- 外用方:
- 柏葉散調敷患處,清熱收濕;或雄黃研末,以韭汁調塗,解毒消腫。
- 皰疹潰破者,可用青黛散麻油調敷,以防染毒。
- 針灸:
- 取穴以局部圍刺為主,配合夾脊穴、陽陵泉、太衝等,瀉法施針以疏泄經絡鬱火。
- 耳針選肝、神門、皮質下等穴,緩解疼痛。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此證俗名蛇串瘡,有乾濕不同……皆由肝心二經風火燥濕所致。」強調辨明濕熱偏盛,用藥方能切中病機。
纏腰火丹之關鍵在於早期清解毒邪,後期注重通絡扶正,避免餘毒留滯。其病程長短與正氣盛衰密切相關,故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