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康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康平
在中醫典籍中,「康平」一詞蘊含「健康安寧」之意,體現了人體陰陽調和、氣血通暢的理想狀態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記載:「陽氣布,候反溫,蟄蟲來見,流水不冰,民乃康平。」此段經文描述自然界陽氣敷布、氣候溫煦,萬物生機勃發,人體亦隨之達到內外和諧的康平之境。
從中醫理論分析,「康平」的基礎在於「陽氣」的運行與調節。陽氣為生命活動之根本,具有溫煦、推動、防禦等作用。當陽氣充沛且布散有序時,人體臟腑功能協調,經絡氣血流通無阻,外在表現為精力充沛、面色紅潤、四肢溫暖,且情志平和,此即「康平」之象。反之,若陽氣虛衰或鬱滯,則易見畏寒、倦怠、氣血瘀阻等病態,遠離康平狀態。
「康平」亦與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的概念相通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,人體正氣充足時,外邪難以侵襲,疾病無從而生。正氣的涵蓋範圍包括衛氣、營氣、臟腑之氣等,其盛衰直接影響健康狀態。例如,衛氣強盛則肌表固密,不易受風寒之邪所犯;脾氣健運則水穀精微得以化生,氣血充盈而體魄強健。此類機制的平衡,正是維繫「康平」的核心。
此外,中醫重視「天人相應」,認為人體健康與自然界變化息息相關。經文提及「流水不冰,蟄蟲來見」,暗示氣候溫和時,人體陽氣亦隨之升發,代謝活躍,符合「春生夏長」的養生原則。因此,順應四時調攝起居、飲食,亦是達到「康平」的重要途徑。
綜觀之,「康平」不僅是無病無痛的狀態,更是人體陰陽平衡、氣血調和的深層體現。其理論根源於《內經》對陽氣、正氣及天人關係的闡述,為中醫養生與診療的終極目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