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康普恩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康普恩
康普恩為南北朝時期梁代醫家,其生平與里籍已不可考,然其醫學貢獻見載於史冊。據傳,康普恩曾撰《脈經》十卷,內容涉及脈診理論與臨床應用,惜該書已佚,未能流傳後世。
學術背景與脈診貢獻
南北朝時期,中醫脈學理論逐步系統化,康普恩所著《脈經》或承襲漢代張仲景、王叔和之脈學思想,並加以闡發。脈診為中醫四診(望、聞、問、切)之核心,通過切脈辨別臟腑氣血盛衰、病邪深淺,康普恩之著作可能進一步歸納脈象與病症之對應關係,如浮、沉、遲、數等脈象所主病機。
中醫脈學理論脈絡
- 脈象分類:傳統脈學將脈象分為二十八種或更多,康普恩或針對常見脈形(如弦、滑、澀)與疾病關聯進行探討,例如弦脈多主肝鬱氣滯,滑脈常見於痰飲或妊娠。
- 臟腑配應:中醫認為寸口脈(橈動脈)可分候五臟六腑,如左寸候心與小腸,右寸候肺與大腸,康普恩可能於書中詳述此類分部診斷法。
- 脈與氣血津液:脈象變化反映氣血運行狀態,如氣滯可見結脈,血虛則見細脈,此類理論或為《脈經》論述重點。
歷史地位與影響
雖康普恩之《脈經》亡佚,然其名見於後世醫籍引述,推測其內容曾為隋唐醫家所參考。梁代醫學承先啟後,康普恩之著作可能融合當時南方醫派特色,重視脈診與臨床結合,對後世脈學發展具啟發意義。
附論:南北朝醫學特色
南北朝時期,中醫理論趨於多元,除脈學外,針灸、本草學亦有所進展。康普恩身處此時代,其學說或反映當時醫家對診斷精準化之追求,與同期陶弘景《本草經集注》之藥物分類思想互為呼應。
康普恩之生平雖渺茫難考,然其《脈經》之存在,足證其於中醫脈學史上之地位,亦為梁代醫學成就之一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